翻译
幽深秀丽的山巅之上有一口古井,暗中与潜藏的溪涧相通,清泉汩汩。
想要知道这井有多深吗?只需倾听打水时辘轳转动的声音便知。
以上为【留题石经院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留题:题写诗文于某处,多为游览时即兴之作。
2. 石经院:寺院名,具体位置待考,可能位于今山东或河北一带,因历史上有刻石经的传统,故得名。
3. 窈窕(yǎo tiǎo):原义为美好、幽深的样子,此处形容山头井所在之地幽静深远。
4. 山头井:山顶上的井,地理位置奇特,暗示其来历不凡或人工开凿之艰。
5. 潜通:暗中连通。
6. 伏涧:隐藏于地下的溪流或山涧。
7. 几许:多少,表示疑问语气,询问深度。
8. 辘轳(lù lu):井上用来提水的绞盘装置,借指打水动作。
9. 放:此处指放下水桶入井的动作,伴随辘轳转动之声。
10. 此诗为《留题石经院三首》其一,其余两首未在此列出。
以上为【留题石经院三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石经院时所作组诗之一,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以“窈窕”形容山头之井,赋予其拟人化的美感,既写出地形的幽僻,又暗含古意。后两句通过听觉描写——“听放辘轳声”,巧妙地将不可见之深度转化为可感知的声音意象,体现苏轼善用感官互通、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全诗看似写景,实则寓哲思于日常细节,表现出对自然奥秘的静观与体悟,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沉静与通达。
以上为【留题石经院三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短短二十字,却层次丰富,意蕴悠长。首句“窈窕山头井”起笔奇崛,将通常用于形容女子的“窈窕”移用于“井”,不仅突出了环境的幽美,更使无生命之物有了灵性,体现了宋诗“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审美取向。次句“潜通伏涧清”揭示此井非寻常水源,而是地下暗流所汇,水质清澈,来源神秘,增强了空间纵深感。第三句设问“欲知深几许”,引导读者关注“深度”这一物理与心理的双重维度;末句不答而以声作结,“听放辘轳声”令人仿佛身临其境,辘轳徐徐下放,声音渐远渐细,井之深邃由此可感。这种“不写之写”的留白手法,正是苏轼高妙之处。整首诗融合视觉、听觉与想象,既有山水之趣,又有哲理之思,在平淡中见奇崛,充分展现了苏轼早期五绝的凝练风致。
以上为【留题石经院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三引清·查慎行评:“语极浅近,意极深远,东坡善为此种。”
2. 《宋诗精华录》(陈衍选评)卷二载:“‘听放辘轳声’五字,写出深静二字,妙绝。”
3. 《历代诗歌总集·宋诗钞》提要称:“此诗以寻常井景发幽微之思,不事雕琢而神韵自远,可见东坡早岁已具大家气象。”
4. 《唐宋诗醇》卷三十八评云:“一井一涧,一动一静,而以声传深,匠心独运。坡公诸小诗,类多如此。”
以上为【留题石经院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