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苕溪的水流如同汉水一般清澈,波光粼粼,颜色像鸭头那样青翠。吴兴的城景胜过襄阳,成片的屋瓦在青天之下仿佛漂浮着。我不是羊祜那样的贤臣,面对岘山亭深感惭愧。但内心的感伤之情却是相同的,岁月如流星般飞逝。与我同行的两位王子(指王郎昆仲及儿子迈),志向高远,犹如高飞的大雁插上长长的羽翎。像我这样平庸之辈又算得了什么?应当以德行来自我铭刻。
夜晚我们登上飞英寺,分韵赋诗,恰好分得“月明星稀”四字,遂以此为题抒怀。
以上为【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的翻译。
注释
1. 王郎昆仲:指王姓友人的兄弟二人,“昆仲”即兄弟。
2. 迈:苏轼第三子苏迈。
3. 岘山亭:位于湖北襄阳,相传为晋代名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游之地,后人建亭纪念。此处湖州亦有仿岘山亭。
4. 飞英寺:唐代所建佛寺,在今浙江湖州市内,以“塔中有塔”著称。
5. 分韵:古人作诗时,各人抽取一字或数字为韵脚,依韵赋诗。
6. 苕水:即苕溪,流经湖州,分为东苕溪与西苕溪,汇入太湖。
7. 鳞鳞鸭头青:形容水面波光闪烁,颜色如鸭头般青绿。
8. 吴兴胜襄阳:吴兴(湖州)风景之美可与襄阳媲美,甚至更胜一筹。
9. 羊叔子:即羊祜,字叔子,西晋名将,镇守襄阳,仁德爱民,常登岘山,感人生短暂而流泪,后人建碑纪念,称“堕泪碑”。
10. 修翎:长羽,比喻志向高远。
以上为【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湖州(古称吴兴)期间与友人及儿子同游所作,记述了一日游览行程:绕城赏荷、登岘山亭、夜入飞英寺,并依“月明星稀”四字分韵赋诗。全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既描绘了吴兴清丽的自然风光,又借古抒怀,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道德修养的自觉追求。诗中引用羊祜登岘山而悲的典故,反衬自身虽无其功业却有其感怀,体现苏轼一贯的谦逊与哲思。结尾强调“当以德自铭”,彰显其儒家修身理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以上为【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清晰,按时间顺序展开:先写白日观荷登亭,再写夜入寺院分韵赋诗,情景交融,层次分明。开篇以“苕水如汉水”起兴,将眼前景与历史名地相提并论,赋予寻常景物以深厚文化意蕴。继而以“万瓦浮青冥”勾勒城市全景,笔力雄健,气象开阔。第三联转入抒情,借用羊祜典故,既表达对先贤的敬仰,又暗含功业未就的自省。“愧”字尤为沉痛,体现苏轼身处贬谪或闲职时的心理状态。随后以“岁月如流星”感叹光阴易逝,自然引出对随行子弟的期许——“从我两王子,高鸿插修翎”,寄望于后辈奋发有为。最后提出“当以德自铭”,升华主题,强调内在修养高于外在功名,体现了苏轼晚年思想中儒道融合的成熟境界。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情感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极具感染力。
以上为【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旷中有沉郁之致,登临怀古,不独写景,而感慨系之。”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起手便有气象,‘万瓦浮青冥’五字,写尽湖城空明之状。岘山用典贴切,非徒作感慨也。”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我非羊叔子,愧此岘山亭’,语似谦退,实含无限身世之感。东坡每于游乐中寓忧患,此其所以深也。”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善将日常游赏提升至哲理层面,此诗由景入情,由情立德,末句尤见其人格追求。”
以上为【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