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将船停泊在淮北,大雨如注,仿佛连车轴都被折断;将船系于淮南,狂风猛烈,竟吹断了桥梁。客中的行程虽有期限,但日月飞逝,光阴迅疾;一年的农事已近尾声,寒冬将至,霜雪凌厉,显得格外骄横。山脚下的波涛汹涌,浪头轰鸣如同雷声震耳,令人胆寒,谁还敢伸手去试探船夫手中的竹篙?我不愿用宝物照亮水底的幽暗怪异,而更希望拔出利剑,斩杀那兴风作浪的巨蛟。
以上为【再过泗上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泗上:指泗水流域,古属徐州,今江苏北部一带,为南北交通要道。
2. 系舟:停船靠岸。
3. 淮北、淮南:泛指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
4. 雨折轴:形容雨势极大,如同能将车轴淋断,极言天气恶劣。
5. 风断桥:风力强劲,仿佛吹断桥梁,夸张手法写风势之猛。
6. 客行有期:旅人虽有归期或行程计划。
7. 岁事欲晚:一年的农事或岁时将尽,指年末。
8. 霜雪骄:霜雪肆虐,显得傲慢逼人,拟人化写严寒之威。
9. 山根:山脚近水处。
10. 然犀:典出《晋书·温峤传》,温峤点燃犀角照见水下怪物,后用以指洞察幽隐之事。
11. 要须:必须,应当。
12. 长蛟:传说中能兴风作浪的巨蛟,喻指祸患或邪恶势力。
以上为【再过泗上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途经泗水流域时所作,抒发了旅途艰辛与内心豪情交织的复杂情感。前四句写景叙事,以“雨折轴”“风断桥”极言自然之险恶,衬托出行役之艰难;“日月疾”“霜雪骄”则带出时光飞逝、岁暮萧条之感。后四句转入抒怀,由惊涛骇浪引发联想,不愿以奇术窥探幽冥,而志在挥剑斩蛟,象征其不畏艰险、欲除祸患的壮烈情怀。全诗气象雄浑,刚健有力,体现了苏轼身处逆境仍不失豪迈气概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再过泗上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前半写实,后半抒怀,情景交融。开篇以“系舟淮北”“系舟淮南”对起,点出行程辗转,又借“雨折轴”“风断桥”两个极具张力的意象,渲染旅途之艰险,语言凝练而富有画面感。中间二联转入时间与气候的描写,“日月疾”与“霜雪骄”形成时间流逝与自然压迫的双重压力,加深了诗人内心的紧迫感与孤寂感。后四句笔锋一转,面对怒涛,诗人不取“然犀照怪”的旁观姿态,而主张“拔剑斩蛟”,展现出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人格理想。这种由外景触发内志的写法,正是苏轼诗歌典型的“以气驭景”风格。全诗节奏铿锵,用典自然,意境雄阔,充分体现了其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再过泗上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诗多意气纵横,此作尤见肝胆。风雨阻途,不怨天尤人,而思拔剑斩蛟,真英雄语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一引冯舒语:“‘雨折轴’‘风断桥’,造语奇警,非东坡不能道。后幅转入慷慨,结以豪情,格调高亢。”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前四句写景中含情,后四句即景生慨。‘缩手敢试’一句,写出畏途之状;‘要须拔剑’一句,翻出胸中浩气,顿觉风云变色。”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诗气象峥嵘,虽题曰‘再过’,实寓身世之感。末二语,非徒逞豪语,乃有志未能之悲愤存焉。”
以上为【再过泗上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