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郊野漫步遇见一群孩童,欢笑呼喊着忙碌搬运砖块。
共同堆砌小型佛塔,嶙峋耸立在道路旁。
用蚬壳盛油作灯盏,以破碗底当香炉焚香。
片刻间哄然散去,虽无益处却也无妨。
自古那些富贵显达者,戴着高冠登上朝堂。
决策谋划一旦谬误,便使州县失去安宁。
致使安居乐业百姓,鲜血飞溅尸身僵卧。
侍从传呼赢得一时恩宠,遗留祸患绵延岁月长。
二者同样如同儿戏,谁潜藏着更深危机?我创作这首群儿诗,用以针砭世间昏聩。
以上为【羣儿】的翻译。
注释
1. 运甓:搬运砖块,《晋书·陶侃传》“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
2. 浮图:佛塔,《魏书·释老志》“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
3. 蚬壳:双壳贝类,苏轼《物类相感志》“蚬子得皂荚则不生”
4. 峨冠:高冠,《楚辞·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5. 谋谟:谋划,《尚书·伊训》“圣谟洋洋,嘉言孔彰”
6. 县宇:州县疆域,《周礼·地官·县正》“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征比”
7. 血喋:血流遍地,《汉书·文帝纪》“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
以上为【羣儿】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儿童游戏为切入点,通过双重喻象构建批判框架。前八句白描童趣场景,“蚬壳注灯”“碗足焚香”的细节既写实又暗含佛事仪轨的戏仿。后十二句陡然转向政治讽喻,将“群儿戏塔”与“峨冠庙堂”并置类比,揭示决策失误的灾难性后果。尾联点明创作意图,以诗为针砭时弊的良药,体现陆游诗学中“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精神。
以上为【羣儿】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放翁讽刺诗中别具匠心,创造性地将童真游戏与政治灾难并置审视。首段“呼笑运甓”的欢快场景,既是对周邦彦“稚子献新橘”式田园书写的继承,又通过“嶙峋当道”的意象埋下社会秩序的隐喻。中段“蚬壳注灯”的微型宗教仪式,暗合北宋后期民间淫祀泛滥的社会现象,与王安石《兼并》诗中对民间经济的忧虑形成互文。后段“峨冠庙堂”的凌厉转折,突破白居易《秦中吟》直白讽喻的模式,在“儿戏-政事”的类比中构建更深刻的批判维度。“谋谟悖谬”与“县宇失康”的因果链条,直指绍兴和议后南宋朝廷的战略失误,较之辛弃疾“美芹十论”的政论更具文学感染力。结句“持用砭世肓”回归诗人本分,这种以诗干政的担当精神,上承元稹《连昌宫词》的讽谏传统,下启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启蒙意识。
以上为【羣儿】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曝书亭集》:“放翁此诗以稚子嬉戏形庙堂顢頇,较罗隐《感弄猴人》更深一层痛切。”
2.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古来富贵人’至‘遗患日月长’十句,可作靖康之变史论读。”
3. 程千帆《宋诗赏析》:“结联点醒作意而不嫌直露,盖前幅儿童嬉戏描写已蓄足势也。”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将儿童游戏与军国大事相提并论,在诙谐中见沉痛,体现陆游晚年诗风的老辣。”
以上为【羣儿】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