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晨我披上衣服,拄着藜杖出门寻春,隔着墙头已经望见那最繁盛的花枝。
以上为【黄州春日杂书四绝】的翻译。
注释
1. 黄州:今湖北黄冈,北宋时为下州,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此,任团练副使。
2. 春日杂书四绝:组诗名,共四首,此为其一,记录春日所见所感。
3. 清晓:清晨,天刚亮的时候。
4. 披衣:穿衣起身,多指早晨起床的动作。
5. 杖藜:拄着藜茎制成的手杖,常用于形容隐士或闲居者出行。
6. 寻:探望、探访,此处指外出赏春。
7. 隔墙:隔着院墙。
8. 最繁枝:开得最繁盛的花枝,形容春花怒放之景。
以上为【黄州春日杂书四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黄州时期所作《黄州春日杂书四绝》中的一首,语言简练自然,意境清新淡远。诗人以“清晓”点明时间,展现其早起寻春的情趣;“披衣寻杖藜”写出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与对自然的亲近。“隔墙已见最繁枝”一句,既写视觉之景,又暗含惊喜之情,未入园而春意扑面而来,极具画面感。全诗不事雕琢,却生动传达出诗人于贬谪生活中依然热爱自然、悠然自得的心境,体现了苏轼旷达超逸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黄州春日杂书四绝】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早春清晨图景,笔触轻灵,意味隽永。首句“清晓披衣寻杖藜”,从动作入手,刻画诗人晨起出游的日常情态,透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节奏。第二句“隔墙已见最繁枝”,视角由近及远,视觉突现,给人以强烈的春意冲击。尚未走近,春花之盛已跃入眼帘,足见春光烂漫、生机盎然。两句之间形成动静结合、内外呼应的空间感,也体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体验。
此诗作于黄州贬所,是苏轼人生低谷期的作品。然而诗中不见愁苦怨愤,反而洋溢着对自然之美的欣然接纳,反映出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这种在困顿中仍能发现美、享受生活的态度,正是苏轼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全诗语言朴素,结构紧凑,寥寥十四字,情景交融,余味悠长,堪称宋人绝句中的佳作。
以上为【黄州春日杂书四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录此诗,称其“语淡而味永,写春景不着浓色,而春意自满”。
2. 清·纪昀评苏轼黄州诸诗云:“随笔抒写,皆成妙绪,此等小诗,愈朴愈真。”(《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东坡在黄州诗,多萧散有致,此等绝句,信手拈来,皆成佳境。”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论及苏轼黄州诗风时指出:“处境虽困,而胸怀开朗,往往于寻常景物中见旷达之致。”可为此诗之注脚。
以上为【黄州春日杂书四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