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云蒙蒙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
嗟我妇子行水泥,朝分一垄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
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
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
耸踊滑汰如凫鹥,纤纤束蒿亦可赍。
少壮骑汝逮老黧,何曾蹶轶防颠隮。
锦鞯公子朝金闺,笑我一生蹋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
翻译
春天阴云密布,细雨凄迷,田里的秧苗即将老化,翠绿的稻叶整齐如剪。
可怜我和妻儿在泥水中奔走,早晨才分出一垄地,傍晚已耕完千畦田。
弯着腰像弹奏箜篌一般,头低如鸡啄食,筋疲力尽,骨骼酸痛,喘息声凄厉嘶哑。
我有一匹桐木制成的秧马,亲手提携使用,马头与马尾高翘,腹部低陷。
背部如覆瓦般拱起,去掉角和圭形装饰,以我的双脚代替四蹄前行。
轻快跳跃,滑行自如,如同水鸟凫鹥;手中捆扎的细蒿也能携带。
哪里还用得着繁复的马缨和额前的月题装饰?我只在田埂东西来回穿行。
忽然远处传来城门将闭的鼓声,我急忙奔回,仿佛刘备的的卢马跃过檀溪。
归来后把秧马挂在墙上高处存放,不用喂草料,也不会因饥饿而鸣叫。
从年轻到年老一直骑用它耕作,从未颠蹶或摔跤之忧。
那些锦鞍华服的公子清晨步入金殿朝拜,嘲笑我一生踏犁耕牛,
却不知我自有这如良马“木駃騠”般的秧马,助我劳作无忧。
以上为【秧马歌】的翻译。
注释
1. 秧马:宋代南方农民插秧时所用的一种农具,形似小马,坐其上可减轻弯腰劳作之苦,滑行于水田之中。
2. 春云蒙蒙雨凄凄:形容春日阴雨连绵、天气阴沉的景象。蒙蒙,细雨迷蒙貌。
3. 翠剡(yǎn)齐:翠绿的秧苗整齐如剪。“剡”原指削尖,此处引申为整齐锋利的样子。
4. 妇子:妻子和孩子,泛指家人。
5. 水泥:泥水中行走。
6. 朝分一垄暮千畦:形容劳作繁忙,从早到晚不停歇。垄、畦皆指田地单位。
7. 腰如箜篌(kōng hóu):形容弯腰插秧的姿态如同弹奏竖琴(箜篌),极言其弯曲吃力。
8. 首啄鸡:头低向地面,像鸡啄食一样,形容低头劳作之状。
9. 筋烦骨殆:筋肉疲劳,骨骼困乏。殆,疲惫。
10. 声酸嘶:呼吸急促而声音悲切嘶哑。
以上为【秧马歌】的注释。
评析
《秧马歌》是苏轼贬居黄州期间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借“秧马”这一农具抒发人生感慨。全诗以写实笔法描绘插秧农事的艰辛,通过拟物、比喻等手法,将“秧马”人格化、神骏化,既表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又寄托诗人安于贫贱、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诗中对比士大夫阶层的奢华生活与农夫的朴素实用,暗含对官场浮华的讽刺。结尾以“木駃騠”自喻,彰显诗人虽处逆境而不失志趣的精神境界。此诗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生动,意象丰富,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诗”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秧马歌】的评析。
赏析
《秧马歌》是一首典型的咏物寓志之作。诗人以“秧马”为核心意象,将其从实用农具升华为精神象征。开篇以“春云蒙蒙雨凄凄”营造阴郁氛围,衬托农事之艰苦;继而描写“妇子”泥中奔忙、“腰如箜篌”“声酸嘶”的辛劳场景,极具画面感。随后引入“桐马”,细致刻画其形制:“头尻轩昂腹胁低”“背如覆瓦”,突出其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之美。更妙的是将自身两足比作四蹄,体现人与工具的合一,赋予秧马灵动之姿,“耸踊滑汰如凫鹥”一句,使枯燥劳作顿生诗意。
诗中巧妙运用典故与对比:以“繁缨与月题”(贵族马饰)反衬秧马之简朴实用;借“的卢跃檀溪”典故,夸张表现归家之急,增添戏剧性。末段由物及人,通过“锦鞯公子”嘲笑“蹋牛犁”,引出“不知自有木駃騠”作结。“木駃騠”为传说中的神马,此处以木制之“駃騠”自况,既幽默又深刻,表达诗人虽处贬谪之境,却拥有超越物质的精神富足。
全诗结构严谨,由景入事,由事及物,由物生情,层层递进。语言质朴中见奇崛,写实中含浪漫,充分展现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与对生活哲理的体悟。
以上为【秧马歌】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农具而寄慨深远,非徒记物而已。”
2.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语虽俚俗,而意甚超旷。‘木駃騠’之喻,尤见胸次洒落。”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东坡《秧马歌》,纯用赋体,而比兴深微。自‘我有桐马’以下,写物入神,结处翻出新意,真乃化腐朽为神奇。”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诗看似滑稽,实则沉痛。以嬉笑写劳苦,愈见其哀。末数语,自嘲而自负,东坡本色。”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在黄州时作《秧马歌》,不但记录了一种农业机械,而且把它理想化、英雄化,仿佛是劳动者忠实的坐骑。这种把日常工具加以美化和夸张的手法,在古代诗歌里少见。”
以上为【秧马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