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两位天圣寺的僧人都是蜀地人,我未能见到他们,于是留下这两首绝句:
方丈的门敞开着,却奇怪地没有人出来迎接;我本是受给孤长者之邀前来供养,但尚未返回城中。
兴致来时暂且去寻访安道(隐士),酒醉之后也无需再去寻找那位老兵(知音)。
以上为【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的翻译。
注释
1. 天圣二僧:指天圣寺中的两位僧人,皆为蜀地(今四川)人。
2. 方丈:原指寺院住持居住之处,此处代指寺院或住持本人。
3. 怪不迎:感到奇怪为何无人迎接,暗含期待见面之意。
4. 给孤邀供:化用“给孤独园”典故,指佛教中给孤独长者供养佛陀精舍之事,此处指诗人受邀参与佛事供养。
5. 未还城:尚未返回城市,说明诗人当时正在城外寺庙附近。
6. 兴来且作寻安道:借用东晋王徽之雪夜访戴安道的典故,表达兴之所至、不拘形式的雅趣。
7. 安道:即戴逵,字安道,东晋隐士、高士,精通琴艺与佛学,常被文人用作高洁之士的象征。
8. 醉后何须觅老兵:化用《世说新语》中桓伊“一往有深情”的故事,桓伊被称为“老兵”,王徽之请其吹笛,尽欢而散。此处反用其意,言醉后心境已足,不必再寻知音。
9. 老兵:指东晋名将兼音乐家桓伊,因其曾任谯王司马丞相参军,年资深,人称“老兵”。
10. 二绝:指组诗共两首,此为其一(现存仅见此一首)。
以上为【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未能与两位来自蜀地的僧人相见后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人、乡谊的思念以及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诗中借用典故,以“寻安道”“觅老兵”抒发知音难遇、随缘自适的情怀。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出苏轼晚年参禅悟道、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全诗表面写访僧不遇之憾,实则借机表达内心对自由与精神契合的追求。
以上为【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意蕴丰富。首句“方丈门开怪不迎”,看似平铺直叙,实则蕴含失落与不解——门虽开而人不见,暗示期待落空。次句交代背景:自己是因佛事供养而来,并非闲游,更显诚意。第三句笔锋一转,由现实转向心境,“寻安道”三字点出诗人不受拘束、随性而行的风度,呼应王徽之“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魏晋风流。末句进一步升华:即便醉酒,也不必刻意追寻知音,因为内心的满足已超越外在的交往。这种“不遇亦无憾”的态度,正是苏轼历经宦海沉浮后的成熟与超脱。全诗融佛理、友情、人生哲理于一体,语言冲淡自然,却耐人咀嚼。
以上为【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二十收录此诗,编者按:“此诗作于元祐年间,时轼在京师,或与蜀僧来访有关。”
2.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寻安道’‘觅老兵’皆用晋人故事,以写不遇之感,而归于旷达,此坡公惯技也。”
3. 近人陈迩冬《苏轼诗选》评曰:“此诗借僧不见而言志,所谓‘醉后何须觅老兵’,正见其胸中自有丘壑,不待外求。”
4. 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诗中‘给孤邀供’与‘寻安道’并举,一涉佛门,一涉名士,体现苏轼融合儒释道的思想特征。”
以上为【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