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纤纤玉手搓出数尺白玉般的面绳,碧油中轻轻一蘸染上嫩黄深色。
犹如春夜浓睡胜酒的慵懒佳人,压扁了戴在臂上的金缠臂。
以上为【寒具】的翻译。
注释
1. 寒具:古代油炸面食,类似馓子
2. 玉数寻:形容面条如白玉般长达数寻(一寻八尺)
3. 碧油:清澈的食用油
4. 嫩黄深:指炸后呈现的渐变色
5. 缠臂金:古代妇女臂饰金钏
6. 压褊:压扁
7. 春睡浓于酒:化用李白“百年三万日,一日常醉卧”诗意
8. 纤手:女子纤细的手
9. 蘸:浸染
10. 佳人:美人
以上为【寒具】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通感手法将寻常小吃升华为艺术珍品,前两句以“玉寻”“碧油”等视觉意象展现制作过程的精妙,后两句突发奇想,以睡压金钏的慵懒美人喻寒具形状,在饮食书写中注入香艳联想。全诗通过物态与人态的巧妙转化,体现苏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艺术追求。
以上为【寒具】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在咏物传统中开辟新境。首句“纤手搓来”将饮食制作转化为艺术创作过程,“玉数寻”的夸张比喻赋予食材以珍贵质感。次句“碧油轻蘸”通过动态描写展现烹饪技法,“嫩黄深”三字精准捕捉油炸食物金黄的渐变层次。后两句陡然转入闺阁意象:以“春睡浓酒”状寒具微曲之形,用“压扁金钏”拟其环状之态,在食物与首饰的双重隐喻间构建起味觉与视觉的通感桥梁。这种由物及人、由实入虚的联想方式,既延续了自《诗经》“手如柔荑”以来的比兴传统,又突破了一般咏物诗的物理拘囿,在四十字中完成从厨房到闺房、从俗物到雅玩的审美跃升,彰显出苏轼点铁成金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寒具】的赏析。
辑评
1. 清·查慎行《苏诗补注》:“以佳人缠臂金为喻,较之老杜『玉箸』之咏,别具妩媚风致。”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后二句设想尤奇,非此老无此玲珑笔墨。”
3. 近人陈迩冬《苏轼诗选》:“写寒具而联想及'压褊佳人缠臂金',比中见比,晏殊'油壁香车'不再专美于前。”
4. 王水照《苏轼选集》:“此诗可见宋人咏物'不犯正位'的创作特征,通过多重喻体拓展审美空间。”
5. 莫砺锋《苏轼诗歌研究》:“'夜来春睡'之拟人化描写,将静态食物转化为动态生命,暗含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发现。”
以上为【寒具】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