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没有人携酒来探望我这如扬雄般寂寞的居所,我闭门昼卧,客人却将诗书题写在我的裙上。
你们在湖中行舟,听不到美堂上那如珠玉相贯般的歌喉,又怎能因醉酒而面生红晕、泛起如织锦般的酒痕?
僧人们且随你们共参香火佛事,我的诗心也愿收敛锋芒,如退军般暂避喧嚣。
请君环绕湖边每一座寺院漫游吧,那碧绿的春水已涨满,晴光映照,春意盎然已达十分。
以上为【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闻堂上歌笑声,以诗见寄,因和二首,时周有服】的翻译。
注释
1. 会客有美堂:指在杭州太守府的“有美堂”接待宾客。有美堂位于南屏山兴教寺,为杭州名胜,可俯瞰西湖。
2. 周邠长官:即周开祖,字邠,时任杭州属官,与苏轼交好。
3. 数僧:几位僧人,指周邠服丧期间与僧人为伴,合乎礼制。
4. 湖中闻堂上歌笑声:周邠等人乘船经湖上,远闻有美堂上传来的宴饮歌笑之声。
5. 以诗见寄:周邠作诗寄给苏轼,表达所见所感。
6. 时周有服:当时周邠正为亲人守丧,依礼不得参与宴乐,故对此声有所感慨。
7. 载酒无人过子云:用汉代扬雄(字子云)典故。扬雄家贫好学,少人来访,后以“载酒问字”喻访贤求学。此处反用其意,谓无人来访,自况寂寞。
8. 掩关昼卧客书裙:闭门昼卧,有客来访,在裙上题诗。典出《南史·任昉传》:“有客题诗于裙”,后成为文人风雅之趣。
9. 歌喉不共听珠贯:形容歌声如珍珠串联般圆润动听。珠贯,珠串,比喻声音清亮连贯。
10. 醉面何因作缬纹:醉后脸上出现如织锦般的红晕。缬纹,原指染花的丝织品花纹,此处借指酒后面色红斑。
以上为【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闻堂上歌笑声,以诗见寄,因和二首,时周有服】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所作,系回应友人周邠(字开祖)寄诗之作。周邠服丧期间携数僧同游西湖,途经美堂,闻堂上歌笑之声,有感而寄诗于苏轼。苏轼以此诗和之,既表达对友人雅集的欣羡,又暗含自身孤寂与守礼自持之情。全诗融叙事、抒情、写景于一体,语言清丽而不失深致,意境空灵中见哲思。诗人以“子云”自比,凸显其清高寂寞;以“掩关昼卧”写出处境之冷清,反衬出对方游湖之乐。后四句由虚转实,劝友人遍览湖寺,呼应僧侣同行之情景,末句“涨绿晴来已十分”以景结情,生机盎然,余韵悠长。整体格调冲淡平和,体现了苏轼在仕隐之间从容自适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闻堂上歌笑声,以诗见寄,因和二首,时周有服】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精巧,前两联以对比手法展开:一写己之孤寂,一写彼之欢愉。首联“载酒无人过子云,掩关昼卧客书裙”以扬雄自比,突出自己门庭冷落,虽有客至,亦不过题诗裙上,极言清静寡欲之态。次联“歌喉不共听珠贯,醉面何因作缬纹”转写对方情境——湖中闻笑语,却不得亲聆妙音,亦无缘共饮至醉。两个反问句,语带调侃,实则流露出淡淡的怅惘与疏离感。
第三联“僧侣且陪香火社,诗坛欲敛鹳鹅军”笔锋一转,由个人情绪升华为人生境界的体悟。“香火社”指佛事活动,呼应周邠携僧同游;“鹳鹅军”为古代军阵名,此处借喻诗才锋芒。苏轼言自己愿“敛军”,实是谦辞,更是超脱——在佛理与自然面前,诗名之争已不足道。尾联“凭君遍绕湖边寺,涨绿晴来已十分”以开阔之景收束,劝友人尽兴游览,春色已浓,何必拘泥哀乐?一个“涨绿”写尽春回大地之势,“十分”二字更添饱满之意,使全诗在静谧中迸发生机。
此诗语言典雅而不滞涩,用典自然贴切,情感内敛而深远,充分展现了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闻堂上歌笑声,以诗见寄,因和二首,时周有服】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二:“此诗清婉可诵,‘涨绿晴来已十分’七字,写尽春湖生意,非东坡不能道。”
2.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评:“前四句写寂寥之况,后四句写旷达之怀,转折自然,语淡而味永。”
3.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僧侣’‘诗坛’一联,对仗工稳,寓意深远,盖言身虽未往,心已随缘。”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东坡和作,每能化俗为雅,此诗‘客书裙’‘作缬纹’等语,皆俚而入诗,然不觉其佻,反见风致。”
5. 现代学者莫砺锋《苏轼诗词选》评曰:“此诗表面平淡,实则蕴含复杂情感:既有对友人雅集的羡慕,又有自我安慰的豁达,更有对生命节律的感悟。末句以景结情,堪称神来之笔。”
以上为【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闻堂上歌笑声,以诗见寄,因和二首,时周有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