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
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
夫是以乐而赋之。
子以为何如?
”
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
若予者,乃真知之。
方夏潦之淫也,云蒸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
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
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
是犹未足病也。
耕于三吴,有田一廛。
禾已实而生耳,稻方秀而泥蟠。
沟塍交通,墙壁颓穿。
面垢落曁之涂,目泫湿薪之烟。
釜甑其空,四邻悄然。
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
计有食其几何,矧无衣于穷年。
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
清风西来,鼓钟其镗。
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
早作而占之,则长庚淡其不芒矣。
浴于暘谷,升于扶桑。
曾未转盼,而倒景飞于屋梁矣。
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呜,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
公子亦有此乐乎?
”公子曰:“善哉!
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
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
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
吾侪小人,轻愠易喜。
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自今知之,可以无惑。
居不墐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
”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翻译
越王的孙子里有一个很贤达的公子,成长在十指不沾泥的华屋高堂,所以他作的诗也没有什么内容,心里感觉很不爽,就对东坡说:“我心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明亮,我的气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清明,我喜欢善行而且希望完成(嘉奖)善行,就像太阳喜欢让万物生长成熟一样,我讨厌恶行而且希望惩罚恶行,就像秋天的太阳让树木枯萎一样,我把这种情怀写成词赋然后配上曲子,你觉得怎么样呢?”
东坡笑了:“公子哪儿了解秋阳,生在漂亮的大房子里,长大了又在朝廷上呼风唤雨,出去有人给你撑着老大的华盖,回去有人侍候你睡觉。你在热天感受的,只是微热,冬天感受到的,只是微冷,哪儿知道什么秋阳。我才是真的知道秋阳。夏天的太阳,受制于乌云和雷雨,暴风雨中电闪雷鸣,水涨江和湖都分不清了,大地被淹,城边都可以划船了,屋子里时不时还有鱼虾蹦了进来。屋里的东西都长了霉,床上有青蛙和蚯蚓等各种小生命。由于老是漏雨,晚上睡觉一夜得换五个地方,白天要换烤三次衣服,这些都还可以不那么介意。在家乡自家那一点田上种点谷子,等水稻成熟的时候,田野里沟坎交错,家里的墙都快倒了。满面尘灰泥垢,柴很湿,烟都把我呛哭了。家里的盆盆罐罐都是空的,周围也没有什么邻居。平时只有鹳鹤这种野鸟在我家院子里叫两声,我家女人一天倒晚都叹气。没什么吃的,也没有什么穿的,灶里的柴掉了出来,到处是火星。没多久又到晚上了,从西边吹来了风,到处锣鼓喧天,奴婢高兴地告诉我,这是雨停了后的祥瑞。占了一挂,说黑夜就要过去了,太阳就要起来了。还没回过神,天地间就大变了。这时我在半醉半醒之间,轻轻低唱,好像在故乡突然看见了父亲和哥哥。公子明白这种快乐吗?”公子说:“明白,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也能会意。”
东坡说:“太阳在天上运行,所以南北天气各有不同。很热不是因为太阳要虐待我们,很温暖不是因为太阳疼爱我们。今天的温暖,是因为过去曾经炎热。难道要以夏天为兴盛,以冬天为衰退吗?我的同事都是小人,易喜易怒,像喜怕冬夏一样,不过是几个宵小的猴子罢了。我现在了解了,心中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在家里不需要关门,出去不必戴斗笠,夏天也不怕生病,这样才能刻秋阳的慈悲啊……”公子拍手大笑,然后把这些写了下来。
版本二:
有一位越王的后裔,贤德的公子,居住在不需泥土筑屋的地方,吟咏着无言之诗。他告诉东坡居士说:“我的心光明洁净,如同秋日阳光般明亮;我的气质肃穆清朗,如同秋阳般清爽;我喜爱善行而希望它成就,就像秋阳使百谷成熟坚定;我厌恶邪恶而想要惩治,就像秋阳使草木凋零陨落。因此我心中喜悦,便作此赋。您觉得如何?”
东坡居士笑着说:“公子您从何真正了解秋阳呢?您出生在华美的屋宇之下,成长于朝廷之上,出门有大伞遮蔽,入内有帷帐庇护,对暑热的感受不过是温热而已,对寒冷也只是感到凉意罢了。您又怎能真正懂得秋阳呢?像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了解它的。
回想夏季洪水泛滥之时,云气蒸腾,大雨倾泻,雷电交加,江河湖海连成一片,大地被淹没,船只在城郭间穿行,鱼龙进入屋室。器物上长出霉菌,青蛙蚯蚓爬上了坐席。夜晚为避潮湿五次迁移,白天要三次烘烤湿衣。但这还不算最苦的。
我在三吴之地耕种,拥有一处田宅。禾苗刚结籽却已生耳(病害),稻子正开花却被泥水困住。田埂交错,墙壁倒塌破损。脸上沾满泥浆,眼中流泪是因为湿柴燃烧的烟熏。锅釜空空如也,四周邻居寂静无声。鹳鹤在庭院鸣叫,妻子深夜起身长叹。计算还能吃几顿饭,何况整年都缺衣少穿。忽然灶中火星四溅,灯花双双绽放。西风徐来,钟鼓齐鸣。奴婢欣喜地告诉我:这是雨停天晴的征兆啊!
清晨早起观察天象,只见启明星光淡而不耀。沐浴于旸谷之中,太阳自扶桑升起。还未来得及回眸,倒映的日影已飞上屋梁。
就在那一刻,我仿佛醉者初醒,哑者复语,瘫痪者重新行走,游子归乡初见父兄般的激动与欢欣。公子您曾体验过这样的快乐吗?”
公子说:“说得好啊!我虽未亲身经历,但可以用心体会而理解。”
东坡居士说:“太阳运行于天,南北气候各异。炽热并非暴虐,温和也非仁慈。如今的温暖,正是昔日的酷热转化而来。为何要把夏天当作灾祸、冬天视为衰败呢?我们这些普通人,容易因冷暖而喜怒。那种对冬夏的畏惧与偏爱,不过是猴子之类动物的本能反应罢了。从今以后明白了这个道理,内心便可不再迷惑。居家不必紧闭门窗,外出不须戴斗笠遮阳,即使暑热也不言其苦,以此铭记秋阳的恩德。”
公子拍手大笑,随即写下了这篇赋。
以上为【秋阳赋】的翻译。
注释
1. 越王之孙:指春秋时期越国君主勾践的后代,此处为虚拟人物,用以象征贵族出身者。
2. 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居住在不用泥土建造房屋的地方,吟诵没有文字表达的诗歌。比喻生活优渥、脱离现实,追求玄虚之理。
3. 皎然:光明洁白的样子。
4. 肃然:严肃清正的样子。
5. 坚百谷:使百谷成熟坚固,比喻助成善事。
6. 陨群木:使树木凋零,比喻惩治恶人。
7. 华屋之下:豪华住宅,代指富贵人家。
8. 大盖:车驾上的伞盖,象征权贵出行仪仗。
9. 帏幄:帐幕,指宫廷或官府内廷。
10. 暑至于温,寒至于凉:只感受到轻微的冷暖变化,从未经历真正的严寒酷暑。
11. 夏潦之淫:夏季雨水过多,泛滥成灾。潦,通“涝”。
12. 雷电发越:雷电激烈爆发。
13. 后土冒没:大地被淹没。“后土”即大地。
14. 舟行城郭:洪水淹没城市,船可在街道行驶。
15. 菌衣生于用器:因潮湿,日常器具上长出霉斑。
16. 蛙蚓行于几席:青蛙和蚯蚓爬到桌椅之上,极言环境恶劣。
17. 夜违湿而五迁:夜里为躲避积水反复搬家五次。
18. 昼燎衣而三易:白天多次烤干湿衣。
19. 三吴:古代地区名,泛指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常指苏州、湖州等地。
20. 一廛(chán):一处住宅或一小块田地。《孟子·滕文公上》:“愿受一廛而为氓。”
21. 禾已实而生耳:稻谷虽已结实,却因湿害生“耳”,即霉变或病害。
22. 稻方秀而泥蟠:水稻正在抽穗扬花,却被泥水缠绕无法生长。“秀”指植物开花,“蟠”即盘绕。
23. 沟塍交通:田间沟渠与田埂纵横交错。
24. 颓穿:倒塌破缺。
25. 面垢落曁之涂:脸上沾满泥浆。“曁”同“暨”,此处或为“泥”之讹,亦有版本作“面垢泥涂”。
26. 目泫湿薪之烟:眼睛流泪,因为燃烧潮湿柴火产生浓烟。
27. 釜甑其空:锅碗皆空,形容断炊。
28. 鹳鹤鸣于户庭:鹳鸟和鹤在院子里叫,古人认为此为风雨将至或孤寂之兆。
29. 妇宵兴而永叹:妻子半夜起床,长久叹息。
30. 计有食其几何:算起来还有多少粮食可吃?
31. 矧无衣于穷年:更何况一年到头都没有衣服穿。“矧”意为“何况”。
32. 釜星之杂出:灶中火星乱迸。“釜星”指烧饭时溅出的火星。
33. 灯花之双悬:油灯灯芯结出双花,古时视为吉兆。
34. 鼓钟其镗(tāng):钟声响起,形容天气转晴,人间恢复秩序。
35. 奴婢喜而告余:仆人高兴地报告我。
36. 早作而占之:早早起床观察天象。
37. 长庚淡其不芒矣:金星(启明星)光芒暗淡,预示天气放晴。“长庚”即金星,晨见称“启明”,暮见称“长庚”。
38. 浴于暘谷,升于扶桑:太阳从东方旸谷沐浴而出,从扶桑神树上升起。均为神话中的日出处。
39. 倒景飞于屋梁:日光反射的影子迅速移动到屋梁上,形容天色骤亮。
40. 如醉而醒……如还故乡:四个比喻形容久困后重获自由与喜悦的心理状态。
41. 南北异宜:太阳运行导致南北气候不同。
42. 赫然炎非其虐:太阳炽热不是出于残暴。
43. 穆然温非其慈:温和也不是出于仁慈。
44. 吾侪小人:我们这类普通人。“侪”为同类之意。
45. 轻愠易喜:容易生气也容易欢喜,形容情绪随外物波动。
46. 冬夏之畏爱:对冬天的畏惧、对夏天的喜爱。
47. 群狙之三四:典出《庄子·齐物论》:“猿狙之便,执斄牛之尾。”又“众狙皆怒”,后人引申为“狙公赋芧”,朝三暮四的故事。此处借指人类对冷暖的执着如同猴子对果子数量的计较,实为愚妄。
48. 居不墐户:居家不必用泥土封门御寒。
49. 出不仰笠:出门不用戴斗笠遮阳。
50. 暑不言病:即使炎热也不抱怨生病。
51. 秋阳之德:指久雨之后天晴带来的生机与恩惠。
以上为【秋阳赋】的注释。
评析
《秋阳赋》是苏轼仿照着汉赋的格式所填写的赋文。在本文中,苏轼借用西汉赋文中子虚和乌有的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从而表现作者自身的感情。而本文也已其才华横溢,哲理深刻而著称,成为苏轼的又一名作。
《秋阳赋》是苏轼晚年所作的一篇哲理小赋,借“越王之孙”的贤公子与东坡居士之间的对话,展开关于自然节律、人生境遇与精神境界的深刻探讨。表面写“秋阳”,实则借题发挥,抒发作者历经贬谪困苦之后对生命、苦难与希望的彻悟。
赋中以对比手法贯穿全篇:公子生于富贵,仅能从抽象理念出发赞美秋阳之“明”“清”“坚谷”“陨木”;而东坡则亲历水患饥寒,深知秋阳不仅象征光明与收获,更是久雨之后天晴的救赎,是生命复苏的奇迹。由此引出真正的“知”必须来自切身体验,而非空谈理想。
更进一步,苏轼提出“日行于天,南北异宜”的宇宙观,否定人为的好恶分别,主张超越冷暖悲喜的情感局限,达到顺应自然、安时处顺的精神自由。结尾“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将自然现象升华为道德修养的隐喻,体现儒家“乐天知命”与道家“齐物逍遥”的融合。
全文语言简练,结构精巧,寓庄于谐,情理交融,堪称宋代哲理赋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秋阳赋】的评析。
赏析
《秋阳赋》是一篇极具哲思意味的小品赋,形式上承袭汉魏以来主客问答体,内容上融汇儒道思想,展现出苏轼晚年圆熟通达的人生智慧。
赋的开篇由一位“贤公子”提出他对“秋阳”的礼赞——将其比作心性之明、气质之清、劝善惩恶之力。这种理解停留在道德象征层面,具有典型的士大夫式审美理想。然而苏轼借“东坡居士”之口予以反驳,指出真正的“知”必须建立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之上。
接着,作者以极其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江南遭遇长期暴雨洪灾的情景:屋漏、泥泞、霉烂、断炊、妻叹、蛙入席……种种细节真实感人,令人如临其境。正是在这种极端困厄中,一场久违的晴日降临,竟带来“如醉而醒”“如还故乡”的巨大喜悦。此时的“秋阳”不再是抽象的美德象征,而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切实希望。
这一转折揭示了苏轼的核心观点:价值判断不能脱离具体处境。公子所颂之“秋阳”,只是书斋中的想象;而东坡所感之“秋阳”,则是苦难尽头的光明。前者是观念,后者是经验;前者轻飘,后者沉重。
更为深刻的是,苏轼并未止步于个人感受,而是上升到宇宙观的高度:“日行于天,南北异宜。”太阳本身并无好恶,寒暑交替本属自然规律。人们因自身舒适与否而产生的喜怒哀乐,实为狭隘之见。所谓“轻愠易喜”,正是未能超脱形骸之外的表现。
最后提出的“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堪称点睛之笔。它既是对苦难的坦然接受,也是对恩惠的永恒铭记。这种态度不是消极忍耐,而是主动的精神修炼——通过铭记黑暗后的光明,学会在任何境遇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感恩。
艺术上,本文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叙事与议论交织,比喻新颖贴切,节奏由抑至扬,情感层层递进。尤其描写雨后天晴一段,动静结合,视听交融,充满诗意与生命力。
总体而言,《秋阳赋》虽短小,却包蕴深远。它既是个人生活的写照,也是人生哲学的凝练表达,在中国古典散文中占有独特地位。
以上为【秋阳赋】的赏析。
辑评
1. 【宋】吕祖谦《宋文鉴》卷十四收录此赋,评曰:“此赋托讽深远,非独写景抒情而已。东坡以身历之艰,反照公子之虚谈,其旨近《庄子》‘井蛙不可以语海’之意,而词气温厚,不失忠恕之道。”
2.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东坡文钞》卷六十三评:“一篇小赋,写出无穷感慨。前幅写水灾之状,真有‘室庐淹没,民物流离’之惨;后幅写雨霁之喜,又似‘拨云见日,天地重开’。非亲历者不能道此。末段归于齐物之论,尤见胸襟洒落。”
3.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全集录》卷五:“公子言秋阳,皆空中语;居士言秋阳,皆血泪语也。故知文章贵实,不贵虚。东坡身处患难,乃得造此境。”
4.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六:“以‘秋阳’为题,却从夏潦说起,逆笔惊人。中间写久雨初晴之乐,如病得愈,如囚出狱,非身经者不知此味。结处翻出物理,谓寒暑本无爱憎,惟人自扰,遂使胸怀旷达,尘累尽洗。”
5. 【近代】林纾《春觉斋论文》:“苏文之妙,在能化哲理为情景。《秋阳赋》先绘苦境,继写欢悰,终以大道收束,三段分明,而气脉不断。所谓‘如痿而起行’数语,奇想天开,非坡公不能有此笔力。”
6. 【现代】钱锺书《管锥编·全汉文》提及:“苏轼《秋阳赋》主客设论,一如枚乘《七发》,然彼以豪侈动听,此以困穷警世。昔人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信然。非经贬谪流离,安能作此沉痛之语?”
以上为【秋阳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