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绿荫之下,青涩的果实已令人愁绪满怀,怎忍心再看庭院中燕麦新生的景象。
惆怅那昔日风流的刘郎如今已是白发苍苍,却仍不时取出画卷细细观看,寻觅那残留的春光。
以上为【书黄筌画《翎毛花蝶图》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黄筌:五代后蜀著名画家,擅长花鸟画,画风工细富丽,有“黄家富贵”之称。
2. 《翎毛花蝶图》:黄筌所作花鸟画,描绘鸟类、昆虫与花卉,生动精巧。
3. 绿阴青子:树荫浓密,果实尚青,指初夏时节。
4. 愁人:令人忧愁。
5. 忍见:不忍看见。
6. 中庭:庭院之中。
7. 燕麦新:燕麦初生,象征季节更替,春去夏来。
8. 怊怅:同“惆怅”,失意伤感貌。
9. 刘郎:原指汉武帝时刘彻,后多指刘禹锡,此处借指年华老去的文人,亦含自喻之意。
10. 觅馀春:寻找残存的春光,喻追忆往昔美好时光。
以上为【书黄筌画《翎毛花蝶图》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题咏黄筌所绘《翎毛花蝶图》的组诗之一,借画抒怀,寓情于景。诗人由画中春景联想到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表达出对青春不再的感伤与对往昔美好的追忆。诗中“绿阴青子”“燕麦新”皆为初夏之景,暗示春光已逝,与“觅馀春”形成强烈对照,凸显诗人内心的怅惘。末句以“刘郎”自比,化用刘禹锡典故,既显文人风骨,又添历史厚重感。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题画诗“以意胜”而非“以形胜”的艺术追求。
以上为【书黄筌画《翎毛花蝶图》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为题画之作,却不拘泥于画面描摹,而是借画兴感,抒写人生迟暮之悲。首句“绿阴青子已愁人”,以自然物候起兴,青果挂枝,绿荫满院,本是生机盎然之景,却已令人“愁”,为下文铺垫情感基调。次句“忍见中庭燕麦新”,进一步推进——连新生的燕麦都令人难以直视,可见诗人内心对春光消逝的敏感与痛惜。第三句转写人事,“怊怅刘郎今白首”,将自我形象融入历史典故,既显孤高,又带无奈。末句“时来看卷觅馀春”,点明题画之旨:唯有在旧日画卷中,才能重温那已逝的春色。全诗结构紧凑,由景入情,由画及人,层层递进,意境深远。苏轼以极简之语,传达出对时间、生命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深刻体悟。
以上为【书黄筌画《翎毛花蝶图》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题画诸作,多不重形似,而贵寄意。此诗以‘觅馀春’收束,情韵悠长,足见其胸中丘壑。”
2. 《历代诗话》引纪昀语:“语浅而意深,看似寻常写景,实则感慨无穷。‘忍见’二字,最得沉痛之致。”
3. 《苏诗汇评》:“借刘郎典故,不独言老,更见文人雅趣与历史意识之交融。‘看卷’二字,点出艺术为永恒寄托之所在。”
以上为【书黄筌画《翎毛花蝶图》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