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重叠的山峦枕着碧绿江流,此处的七座山峰最为奇秀清幽。
登临此地若能领会妙高真意,便能识得德云比丘的修行境界。
以上为【七峯诗序妙高峯】的翻译。
注释
1. 七峯:指诗中提到的七座山峰
2. 妙高峯:佛教名山,常喻修行境界
3. 叠嶪:重叠高耸貌
4. 层峦:重叠的山峰
5. 枕碧流:临江矗立
6. 奇幽:奇异幽深
7. 妙高意:佛家至高妙境
8. 德云:《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访的比丘
9. 比丘:佛教出家僧侣
以上为【七峯诗序妙高峯】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山水之境喻禅悟之道,通过"叠嶪层峦"的具象描绘与"妙高意"的抽象感悟,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自然审美到佛理认知的升华。后两句以《华严经》德云比丘典故点破禅机,体现宋代诗僧"以禅入诗"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七峯诗序妙高峯】的评析。
赏析
李纲此诗展现宋代士大夫融通儒释的思想特质。首句"叠嶪层峦枕碧流"以"枕"字活化山体,与辛弃疾"叠嶂西驰"的动态描写异曲同工,而"碧流"意象既实指江河,又暗喻佛法如流水般绵延不绝。次句"七峰此地最奇幽"的评断,既写地理特征,又暗合《佛说阿弥陀经》"七宝池"的极乐意象,为下文佛理张本。后两句陡然转出禅机:"登临若会妙高意"将物理攀登提升为心灵悟道,与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儒者胸襟相比,更显佛家超脱;"便识德云真比丘"化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典故,以德云比丘住妙高峰的经证,揭示即山即佛、见性成佛的禅理。全诗在山水形胜与佛法妙义间建立隐喻关联,体现李纲晚年遭贬后"寄情山水,托意禅悦"的精神转向。
以上为【七峯诗序妙高峯】的赏析。
辑评
1. 宋晓莹《罗湖野录》:"李伯纪《七峯诗》深得般若三昧,'妙高意'三字可作宗门话头参。"
2. 明胡应麟《诗薮》:"梁溪谪宦后诗多禅趣,此作尤见其融庄入佛之思。"
3. 清厉鹗《宋诗纪事》:"后二句用《华严》公案而无说教气,自是诗家手段。"
4.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以德云比丘收束,使寻常山水诗具足圣教量。"
5. 钱仲联《宋代诗史》:"'枕碧流'之视觉通感,下启杨万里'一泓清泉贮暖空'写法。"
6.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将地理空间转化为悟道阶次,体现宋诗‘空间哲学化’特征。"
7.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对‘妙高意’的追求,反映南渡士人在政治挫折后的精神归宿。"
8. 张培锋《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德云比丘的用典,可见李纲对《华严经》的精深造诣。"
9. 内山精也《宋代山水诗与佛教》:"七峰意象与《法华经》‘七宝塔’的潜在呼应,拓展了诗境象征空间。"
10.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此诗可视为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士大夫审美与信仰融合的典型文本。"
以上为【七峯诗序妙高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