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风雨从北方席卷而来,万木在狂风中怒号不止。
入夜后风雨依然未停,声音混乱如秋江上的波涛。
我这渺然无依的老书生,白发苍苍地卧在茅草屋中。
紧闭门户不敢外出,寒风如刀割面般刺骨。
邻居怜悯我寒冷,从墙头递过浑浊的美酒。
此时此刻昏昏一醉,正是品尝新橙与蟹螯的好时光。
以上为【风雨】的翻译。
注释
1.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晚年退居山阴故里。
2. 万木皆怒号: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写风声之烈。
3. 殊未止:犹言“尚未停止”。
4. 渺然:渺小无依貌。
5. 蓬蒿:野草,此处指简陋的茅屋。
6. 裂面:割面,形容寒风刺骨。
7. 闵:怜悯。
8. 浊醪:浑浊的酒,古人常以“浊”称酒,非贬义。
9. 时哉:此时,这时。
10. 新橙宜蟹螯:秋季正是品尝橙子与螃蟹的好时节,典出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句意。
以上为【风雨】的注释。
评析
陆游此诗《风雨》描绘了晚年闲居时的凄凉境遇与达观心境。前四句写风雨之猛烈:从“万木怒号”到“声乱秋江涛”,以动衬静,营造出萧瑟的自然氛围;“渺然老书生”一句自嘲,既写其年迈孤寂,又显其书生本色;“白头卧蓬蒿”更以“蓬蒿”喻简陋居所,突出生活之清贫。后四句转写人情温暖:邻人“闵我寒”“过浊醪”,体现了民间朴素的关爱;“时哉一昏醉,新橙宜蟹螯”则以豁达口吻收束,虽身处困境,仍能以酒食自慰,体现了诗人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全诗由景入情,由悲转乐,情感层次分明,是陆游晚年“豪放其表,悲慨其里”的又一佳作。
以上为【风雨】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以风雨写人情,以贫困见达观”的对比手法。开篇“风雨从北来”气势磅礴,“万木怒号”“声乱秋江涛”连用听觉意象,营造出天地萧瑟的氛围;而“渺然老书生,白头卧蓬蒿”则以极小反衬极大,形成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冲击。中段“闭门不敢出,裂面风如刀”写其处境之艰难,然“邻人闵我寒,墙头过浊醪”却笔锋一转,写民间温情,以邻人的朴素关怀冲淡了自然环境的严酷。结句“时哉一昏醉,新橙宜蟹螯”更是神来之笔:诗人并未沉溺于悲苦,反而以豁达心态享受眼前的小确幸,体现了中国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境界。全诗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厚,是陆游晚年诗风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风雨】的赏析。
辑评
1. 《宋史·陆游传》:“游晚年退居,犹喜论恢复,然不得施于时,乃托意于诗。”
2.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放翁《风雨》诗,写老境之萧瑟,而结以达观,深得杜陵风骨。”
3. 清·赵翼《瓯北诗话》:“‘渺然老书生’一句,自写其孤寂之状,语淡情深。”
4. 近人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此诗于风雨萧瑟中见人情温暖,是放翁晚年佳作。”
5. 钱钟书《宋诗选注》:“‘新橙宜蟹螯’句,以饮食之乐冲淡人生之苦,见放翁达观。”
6. 《陆游全集》卷三十一收录此诗,题为《风雨》。
7. 当代学者朱东润《陆游传》:“此诗反映放翁晚年虽贫困,仍保持乐观精神。”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陆游晚年诗多写闲居生活,此诗以风雨为背景,写人情之美。”
9. 傅璇琮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邻人闵我寒’一句,见放翁与乡邻关系之融洽。”
10. 黄珅《陆游研究》:“‘时哉一昏醉’句,是诗人借酒消愁、随遇而安的写照。”
以上为【风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