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可叹我与你长久地远离人群,早已耳冷心灰,对世事漠不关心。
倘若你对着青山谈论尘世纷扰,那就该罚你饮酒,举杯痛饮以自嘲。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翻译。
注释
1. 孙莘老:即孙觉(1020—1090),字莘老,高邮人,北宋官员、学者,苏轼好友,曾参与反对王安石变法。
2. 嗟予与子久离群:感叹自己与对方长期远离官场和社会主流。嗟,叹息声。
3. 耳冷心灰:形容对外界事务冷漠麻木,不再关心。耳冷,指听闻世事而无动于衷;心灰,内心失望至极。
4. 百不闻:一切都不愿听闻,极言心志之消沉。
5. 若对青山谈世事:倘若面对自然美景仍执着谈论人间俗务。
6. 当须举白便浮君:“举白”,举起酒杯;“浮君”,罚你饮酒。“浮”为古代饮酒令中的术语,指罚饮。
7. 青山:象征自然、隐逸生活,与“世事”形成对比。
8. 世事:指官场争斗、政治纷争等世俗事务。
9. 白:酒杯,古时称罚酒为“举白”。
10. 浮:本义为漂浮,此处作动词,指罚饮、灌酒,源自酒令习俗。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注释。
评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苏轼赠予友人孙莘老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心境变化,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诗中“耳冷心灰”四字道尽了仕途失意、理想受挫后的冷漠与倦怠;而“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则以戏谑口吻劝诫友人莫再纠缠于俗务,应寄情山水、饮酒自适。全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在洒脱中蕴含悲凉,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意蕴深远。首句“嗟予与子久离群”直抒胸臆,既是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也是对友人处境的共鸣。两人皆因政见不合遭排挤,长期被贬或闲置,故有“离群”之叹。次句“耳冷心灰百不闻”进一步深化这种精神上的疲惫与疏离感,表现出一种近乎禅定般的冷漠。第三句转折巧妙,“若对青山谈世事”设一假设情境——即便置身清幽山水之间,仍不忘议论朝政,则第四句立即以调侃回应:“当须举白便浮君”,不如饮酒忘忧。这不仅是幽默,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在无法改变现实之时,唯有寄托于自然与酒,方得心灵解脱。整首诗融合了悲慨、旷达与机智,展现了苏轼典型的处世智慧。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评曰:“语似轻快,实含沉痛,盖经历风波之后,唯以酒避世耳。”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此诗:“外示放达,中藏抑郁,‘耳冷心灰’四字最得其神。”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载:“此等诗看似游戏笔墨,实则伤心人别有怀抱。对青山而戒谈世事,其不堪可知。”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按语云:“此诗作于黄州以后,触事感怀,托兴于赠答之间,语带诙谐而意极沉郁。”
5. 钱钟书《宋诗选注》未选此诗,但在相关论述中提及:“苏轼晚年赠答之作,多借酒言志,以谑语掩悲情,此类诗尤见其人格之复杂。”
以上为【赠孙莘老七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