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甥舅氏,摧颓各苍颜。
并为东诸侯,长此佳江山。
寒松无时花,安得插髻鬟。
惟将老不死,一笑荣枯间。
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
仲氏新得道,一沤目尘寰。
翻译
我与你这位表弟,本是甥舅之亲,如今都已年华老去,容颜衰颓。我们先后出任地方长官,共同守护这片壮美的江山。寒松本无花,又怎能将它插在发髻上作装饰呢?唯有以“老而不死”自嘲,笑对人生荣枯盛衰。我的境况很像白居易晚年退居洛下,只是没有他那样的家妓樊素、小蛮相伴。趁我还未到七十高龄、尚未衰老之时辞去官职,应能享受十二年的清闲岁月。你也一向不善钻营进取,虽才学出众却命运多舛。就像一艘载重万斛的大船,艰难地航行在曲折重重的山峡之间。二弟(或指程懿叔)近来似乎已悟得大道,视世间如水中一泡,超然物外。年末归乡之路,请不要让它荒芜得长满荆棘杂草。
以上为【次京师韵送表弟程懿叔赴夔州运判】的翻译。
注释
1. 程懿叔:苏轼表弟,名程之元,字懿叔,眉州人,苏轼母程氏族亲。
2. 甥舅氏:古代称母亲的兄弟为舅,其子女为表兄弟,故苏轼称程懿叔为“子”,自称“我”,以甥舅关系言之。
3. 摧颓各苍颜:指两人皆因年岁增长而面容衰老。摧颓,衰败、颓唐。
4. 东诸侯:汉代以后用以称地方长官,此处指苏轼与程懿叔皆出守地方。苏轼曾知登州、杭州等地,程赴夔州任运判,掌漕运刑狱。
5. 寒松无时花,安得插髻鬟:寒松四季常青但不开花,比喻自己年老无华,无法再饰容颜,亦暗含仕途无望之意。
6. 惟将老不死,一笑荣枯间:自嘲年老尚存,笑看人生盛衰。语带辛酸而强作豁达。
7. 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乐天,白居易字。素、蛮,指白居易家妓樊素、小蛮,以美色歌舞著称。苏轼以此自比白居易退居之志,但无其享乐条件。
8. 挂冠及未耄:挂冠,辞官。未耄,未至七十岁,古人以八十为耄,此处泛指未老。
9. 当获一纪闲:一纪为十二年,苏轼希望辞官后能有十余年闲居生活。
10. 仲氏新得道,一沤目尘寰:仲氏,或指程之悌(程懿叔之弟),或为泛称次弟。一沤,佛教语,谓世界如水中一泡,瞬息即灭,喻看破红尘。
以上为【次京师韵送表弟程懿叔赴夔州运判】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表弟程懿叔赴任夔州运判所作,借和京师旧韵抒怀,既表达亲情之深,又寄寓仕途感慨与人生哲思。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既有对年华老去的无奈,也有对仕途险阻的洞察,更透露出向往退隐、超脱荣辱的人生态度。诗中以“寒松无时花”喻自身处境,以“万斛舟行九折湾”形容才高命蹇,形象生动。结尾劝勉归途莫荒,实则寄托对亲人平安归来的深切期望。整体风格沉郁中见旷达,体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的成熟与通透。
以上为【次京师韵送表弟程懿叔赴夔州运判】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清晰,情感层层递进。开篇即以“摧颓各苍颜”点明二人年事已高,奠定全诗苍凉基调。继而以“并为东诸侯”转入仕宦经历,看似荣耀,实则隐含奔波劳碌之苦。第三联“寒松无时花”一句,既是写景,更是自况——松虽劲节,却无繁华可赏,正如自己虽持操守而难展抱负。转至“一笑荣枯间”,则显苏轼特有的旷达胸襟,于无奈中求解脱。
诗中用典自然,“乐天”之比既显身份相似,又反衬自身清贫,幽默中见悲凉。“挂冠未耄”表达退隐之愿,反映出苏轼晚年对仕途的厌倦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万斛舟行九折湾”一喻尤为精妙,将才高者仕途多艰之状刻画得淋漓尽致。末尾劝“莫遣生榛菅”,表面说路,实则寄望亲人勿忘归途,情深意远,余韵悠长。
全诗融合亲情、仕隐、生死诸题,语言简练而意象丰富,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平淡中见深味”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次京师韵送表弟程懿叔赴夔州运判】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语淡而情浓,于送别中兼抒己志,可见公之襟抱。”
2.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卷二十五:“‘寒松无时花’二句,自伤老大,而托兴巧妙,非直言所能及。”
3.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似旷达,实含忧愤。‘万斛舟行九折湾’,写尽才士困顿之象。”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苏集中此类诗最见性情,不假雕饰而自然动人。‘一笑荣枯间’五字,足抵一篇《养生主》。”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晚年诗多此类,以白描手法写深沉感慨,外若疏放,内实沉痛。‘但无素与蛮’一句,尤见其幽默中的寂寞。”
以上为【次京师韵送表弟程懿叔赴夔州运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