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
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馀。
异哉鱼蛮子,本非左衽徒。
连排入江住,竹瓦三尺庐。
于焉长子孙,戚施且侏儒。
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
空虚未可知,会当算舟车。
蛮子叩头泣,勿语桑大夫。
翻译
江淮一带的人把江水当作田地,以船只为屋舍而居。
以鱼虾作为粮食,不用耕种便自有富余。
真是奇特啊,这些“鱼蛮子”,原本并非异族之人。
他们成排地住在江上,茅屋不过三尺高,以竹篾为瓦。
在这里繁衍子孙,后代或驼背或矮小。
他们破开水面捕捞鲂鱼和鲤鱼,轻松得如同随手拾取一般。
煮鱼不用加盐,只配上青翠的野菜便成佳肴。
吃饱了就安然入睡,与水獭和猴子有何不同?
人世间行路艰难,脚踏土地就要缴纳赋税。
还不如这些鱼蛮子,乘着风浪浮游于虚空之上。
这虚空之乐是否真实尚不可知,但将来恐怕也要被官府登记舟船征税。
那时鱼蛮子只能叩头哭泣,不要再对桑弘羊那样的聚敛之臣说话了。
以上为【鱼蛮子】的翻译。
注释
1. 鱼蛮子:指生活在江河湖泊上的水上居民,宋代称“疍户”或“渔户”,常被视为贱民阶层。
2. 水为田,舟楫为室居:以水域为生产资料,船只或水上棚屋为居所。
3. 左衽徒:古代用“左衽”指代北方少数民族或异族,此处强调“鱼蛮子”本为汉人,并非异族。
4. 竹瓦三尺庐:用竹篾编织覆盖的简陋小屋,仅三尺高,形容居住条件极其简陋。
5. 戚施且侏儒:戚施,驼背之人;侏儒,身材矮小者。形容长期水上生活导致的身体畸形,亦可能带有歧视意味。
6. 擘水取鲂鲤:劈开水面捕鱼,形容捕鱼技艺娴熟、轻而易举。
7. 雪鳞芼青蔬:雪白的鱼肉配上绿色蔬菜。芼(mào),拌和。
8. 甘寝:安睡。
9. 獭与狙:水獭和猕猴,比喻生活本能、无忧无虑的动物。
10. 桑大夫:指西汉理财大臣桑弘羊,主管盐铁专营、均输平准等聚敛政策,后世常以“桑弘羊”代指搜刮民财的官吏。
以上为【鱼蛮子】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鱼蛮子”这一水上居民的生活状态,抒发了对现实社会赋税苛重、民生艰难的深切感慨,同时表达了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比陆上百姓“踏地出赋租”的沉重负担,与“鱼蛮子”“驾浪浮空虚”的相对自由,揭示了官府盘剥之广、民无逃处的社会现实。结尾“勿语桑大夫”一句,暗含对朝廷聚敛政策的讽刺,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全诗语言质朴,意象生动,寓庄于谐,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以上为【鱼蛮子】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特定社会群体——水上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与深刻反思。诗人以冷静而略带讽刺的笔调描绘了“鱼蛮子”虽居无定所、形貌卑微,却因远离土地而免于赋役的生存状态。前八句写其生活方式,看似原始,实则自给自足,透露出一种近乎自然状态的自由。中间四句转入饮食起居描写,突出其简朴却满足的生活情态。接着笔锋一转,由“人间行路难”引出对陆上百姓的同情,反衬出水上生活的“逍遥”。然而这种逍遥终究是脆弱的——“会当算舟车”预示着官府终将把控制延伸至水上,所谓“空虚”也不再安全。结尾“蛮子叩头泣,勿语桑大夫”极具戏剧性和悲剧色彩,既是对现实的预警,也是对统治者的控诉。全诗结构紧凑,层层递进,从描述到对比,再到预言与悲叹,情感逐步深化,体现了苏轼一贯关注民生、批判时政的思想倾向。语言上不事雕琢,却意蕴深远,堪称宋代社会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鱼蛮子】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二引查慎行曰:“此诗刺时之赋敛无已,即江湖之间,亦不得免,所谓‘会当算舟车’,言外有忧民之意。”
2. 《宋诗钞·东坡集》评:“借渔人之乐,反形世间之苦,结语沉痛,盖伤己亦在其中矣。”
3.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六评此诗:“语似旷达,实含悲愤。末二句如冷箭穿心,桑大夫三字,千古同慨。”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苏子瞻《鱼蛮子》一诗,可见宋代水上居民之地位及国家财政搜括之广,实为研究宋代社会史之重要材料。”
5. 钱钟书《宋诗选注》未选此诗,但在笔记中称:“东坡此作,近于乐府讽谕体,有白香山遗意,而骨力更劲。”
以上为【鱼蛮子】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