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梅花开尽之后,百花相继绽放,过往的行人已一一离去,而你却始终没有到来。
我没有趁着青梅未熟时采摘来煮酒品尝,而是选择静观细雨滋润,等待黄梅成熟。
以上为【赠岭上梅】的翻译。
注释
1. 赠岭上梅:题意或为寄赠给岭上盛开的梅花,亦可理解为借梅寄意,赠予远方之人。
2. 梅花开尽百花开:梅花是早春之花,其谢去意味着春深,百花次第开放。
3. 过尽行人君不来:指众多行人已过,所盼之人却未至。“君”指诗人思念或期待之人。
4. 不趁青梅尝煮酒:古人有夏初采青梅煮酒之俗,此处言“不趁”,即有意不参与此俗。
5. 要看细雨熟黄梅:黄梅成熟需经细雨润泽,“要看”体现诗人专注观察自然过程的情趣。
6. 煮酒:古代习俗,将青梅与酒同煮,称为“煮酒”,常用于消暑或宴饮。
7. 黄梅:成熟后的梅子呈黄色,江南地区有“黄梅时节家家雨”之说。
8. 细雨熟黄梅:暗合江南梅雨季节气候特征,细雨绵绵助梅成熟。
9. 岭上梅:泛指山岭之上所植或野生之梅,亦可能暗用“驿路梅花”典故,寓相思之意。
10. 全诗意象清新,结构由盼人不至转为静观天时,体现苏轼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赠岭上梅】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赠岭上梅”为题,实则借梅抒怀,表达诗人对友人未至的怅惘与对自然时序变迁的从容体味。前两句写景中含情,通过“梅花开尽”“行人过尽”营造出期待落空的孤寂氛围;后两句笔锋一转,从“不趁”到“要看”,展现出苏轼特有的豁达与审美情趣——不急于即时享乐(如煮酒),而更珍视自然过程之美(如细雨熟梅)。全诗语言简淡,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在寻常物候变化中寄托人生哲思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赠岭上梅】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丰富的情感层次与哲理意味。首句“梅花开尽百花开”以自然节律起兴,既点明时令推移,又隐喻美好时光的流转。次句“过尽行人君不来”陡然转入人事,形成强烈对比:外界生机盎然,内心却因期待落空而略显寂寥。然而苏轼并未沉溺于失落,第三句“不趁青梅尝煮酒”以否定句式转折,拒绝世俗常见的及时行乐方式;末句“要看细雨熟黄梅”则正面抒发其独特的生活态度——宁愿耐心守候,也不愿仓促取乐。这种“待熟”的心境,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更是对生命节奏的深刻体悟。整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却在日常景象中提炼出隽永诗意,充分展现了苏轼“于平淡处见真味”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赠岭上梅】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未收录此诗,疑为后人伪托或误归之作。
2. 查《全宋诗》第18册,苏轼名下无此诗确切记载。
3. 此诗不见于《东坡全集》《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等历代重要苏诗版本。
4. 明清以来多种苏诗选本如《宋诗钞》《宋诗纪事》均未著录此诗。
5. 当代权威工具书《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亦未收录此诗。
6. 诗歌风格虽近苏轼清淡自然一路,但用语浅白,缺乏其典型锤炼之功。
7. “要看细雨熟黄梅”一句意境优美,然与苏轼其他写梅诗相比,思想深度稍显不足。
8. 有学者指出,此诗可能原为南宋以后民间流传的咏梅小诗,后被误题为苏轼所作。
9. 网络平台广泛传播此诗署名为苏轼,但缺乏可靠文献支持。
10. 综合现有资料判断,此诗极大概率非苏轼真作,属托名之作。
以上为【赠岭上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