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新月刚刚生出,光影尚不分明,运行轨迹还不安稳;才过了五六日,月亮渐渐变得圆润,徘徊于天际。今夜的月亮绽放出如美玉般半圆的光华,游人可以等到三更时分前来观赏。
以上为【夜泛西湖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夜泛西湖五绝: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所作组诗,共五首,此为第一首。
2. 新月:农历月初出现的弯月。
3. 生魄:古代称月始生为“生魄”,即月亮开始显现光明的部分。
4. 魄迹未安:指月光初现,形态尚不稳定,光影朦胧。
5. 才破五六:指农历六七日前后,月亮已过初生阶段,开始呈现半圆形。
6. 渐盘桓:月亮在天空中缓缓移动,徘徊不去的样子。
7. 吐艳:形容月亮散发出明亮美丽的光辉。
8. 半璧:半圆形的玉璧,比喻半月之美。
9. 游人:指夜间游览西湖的人。
10. 三更:古代计时单位,相当于现代时间的晚上11点至凌晨1点之间。
以上为【夜泛西湖五绝】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夜泛西湖五绝》中的第一首,描绘了初夏夜晚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新月美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月相变化的微妙过程,从“魄迹未安”到“吐艳如半璧”,展现了自然之美的渐进与静谧。语言清新自然,意境空灵悠远,体现了苏轼写景诗中常见的哲思与审美交融的特点。全诗虽短,却层次分明,由动态到静态,由模糊到清晰,呈现出一种从容恬淡的审美心境。
以上为【夜泛西湖五绝】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新月”起笔,紧扣“夜泛”主题,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展现时间的流动与自然的节奏。首句“新月生魄迹未安”,用“生魄”这一古雅词汇点明时节,又以“迹未安”赋予月亮以生命感,仿佛它还在摸索自己的轨道,极具动感。次句“才破五六渐盘桓”,承接上句,说明时值月初五六,月亮已初具轮廓,在空中缓缓游移,“盘桓”二字既写其行迹之缓,也暗含留恋之意。第三句“今夜吐艳如半璧”,笔锋一转,聚焦当下之夜,月华璀璨,形如半璧,比喻精妙,既显其形,又彰其质。结句“游人得向三更看”,将视角拉回人间,暗示诗人与游人共赏清景,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全诗语言简练,意象清丽,动静结合,寓情于景,充分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敏锐感知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以上为【夜泛西湖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风神洒落,天机洋溢,每于寻常景物中见不尽之意。”此诗正可见其“天机洋溢”之妙。
2. 清代纪昀评苏轼《夜泛西湖》组诗:“写景清切,语不雕琢而自然入妙,盖胸中有湖山,故笔下无尘俗。”
3. 《历代诗话》引王士禛语:“东坡此五绝,如信口而出,而风致宛然,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称:“此等诗看似平淡,实则匠心独运,月之生、变、现、观,一一有序,而情韵自生。”
以上为【夜泛西湖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