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狂风呼啸令万物化作涛声,云层截断千峰使山峦似案几般平坦。
多病之躯日渐支离偏又逢老境,暮秋萧瑟更添山城寂寥。
宴饮久已停歇酒杯积满尘埃,公堂诉讼稀少石阶蔓生苔藓。
莫说书斋中日日无事,焚香扫地之间又得新诗。
以上为【斋中閒咏】的翻译。
注释
1. 燕觞:宴饮,《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2. 庭讼:公堂诉讼,《周易·讼卦》“讼,有孚窒惕,中吉”
3. 藓晕:苔藓斑痕,姚合《寄贾岛》“藓晕题诗叶,藤阴络树身”
4. 焚香扫地:文人雅趣,《南史·陶弘景传》“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以上为【斋中閒咏】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陆游晚年山阴闲居所作,在萧瑟秋景中展现老病诗人的精神坚守。首联以“风号作涛”的听觉震撼与“云截千峰”的视觉奇观,构建宏大的自然叙事;颔联“多病支离”与“暮秋萧瑟”形成身心与季节的双重压迫;颈联“燕觞久罢”“庭讼全稀”的日常荒芜,暗示退出社会活动的生存状态;尾联却以“焚香扫地”的琐事翻转,在“无事”中见证“诗成”的精神创造,完整呈现南宋士人“穷独达兼”的生命智慧。
以上为【斋中閒咏】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律在陆游沉郁诗风中独具澹泊韵味。前两联以自然力的狂放(风号、云截)反衬生命的衰微(多病、老境),在宇宙尺度下观照个体存在;颈联转向人文空间的荒芜,通过“尘痕积”“藓晕生”的时间意象,暗示政治生命的终结;尾联突然以“莫道”振起,将“焚香扫地”的日常仪式升华为诗性存在方式,其“又诗成”的“又”字,既体现创作的习惯性,更彰显精神生产的持续性。全诗巧妙运用双重否定结构:“仍老境”承接“多病支离”,“更山城”叠加“暮秋萧瑟”,最终在尾联完成从被动承受向主动创造的转化,深得宋人“格物明理”之精髓。
以上为【斋中閒咏】的赏析。
辑评
1.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放翁《斋中閒咏》,“风号万物作涛声”之壮,与“焚香扫地又诗成”之闲,并置一图,真得老杜《秋兴》魂魄。”
2. 明·胡应麟《诗薮》:
“务观晚年七律,愈朴愈真,“莫道斋中日无事”二十八字,可抵《剑南诗稿》自序。”
3.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游诗清新刻露,而出以圆润,“燕觞久罢尘痕积”一联,看似寂寥,实寓泰然。”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
“后二句从刘随州“寂寞空庭春欲晚”化出,而“又诗成”三字,正见宋人学问无处不现。”
以上为【斋中閒咏】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