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前后在杭州担任太守和通判,共五年时间。夏秋时节,暑气蒸腾,酷热难耐。唯有中和堂东南角,下望海门,视野开阔可达万里,即使三伏天也常常清凉宜人。
吴越忠孝王家族的千柱宫殿,东坡我在此做官五年之中。中和堂上东南一角,独享着吹拂人间万里的清风。
以上为【予前后守、倅余杭,凡五年。夏秋之间,蒸热不可过。独中和堂东南颊,下瞰海门,洞视万里,三伏常萧然也。绍】的翻译。
注释
1. 前后守、倅余杭:指苏轼先后两次任职杭州。第一次为熙宁四年(1071)至七年任杭州通判(倅),第二次为元祐四年(1089)至六年任杭州知州(守)。
2. 蒸热不可过:形容夏季湿热难耐。蒸,指湿热如蒸笼。
3. 中和堂:位于杭州府治内,为宋代官署建筑,苏轼曾修葺并题名。
4. 下瞰海门:从高处俯视钱塘江入海口,即“海门”,此处指钱塘江口一带。
5. 洞视万里:视野开阔,仿佛可见万里之外。洞视,清晰远望。
6. 三伏常萧然:即使在最炎热的三伏天也感到清凉寂静。萧然,清静、清凉貌。
7. 忠孝王家千柱宫:指五代吴越国钱氏王室的宫殿。吴越国王钱镠及其子孙以忠孝著称,故称“忠孝王家”。千柱极言宫殿宏大。
8. 东坡作吏五年中:苏轼自称,总结其在杭州为官共约五年。
9. 中和堂上东南颊:指中和堂东南方向的一处角落。“颊”为比喻,形容建筑侧面如人脸之颊。
10. 独有人间万里风:唯独此处能感受到贯通天地、吹拂万里的清风,既写实亦寓意精神上的超然。
以上为【予前后守、倅余杭,凡五年。夏秋之间,蒸热不可过。独中和堂东南颊,下瞰海门,洞视万里,三伏常萧然也。绍】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回忆任杭州地方官时的生活感受之作,通过对中和堂地理环境的描写,抒发了对清幽高远之境的向往,同时也暗含仕途中的自持与超脱。前两句叙事,点明任职时间与地点,突出气候之苦;后两句写景抒怀,以“万里风”象征精神自由与人格高洁。全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寓情于景,体现了苏轼在困顿中追求心灵清凉的人生境界。
以上为【予前后守、倅余杭,凡五年。夏秋之间,蒸热不可过。独中和堂东南颊,下瞰海门,洞视万里,三伏常萧然也。绍】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七言绝句,结构精巧,前两句铺陈背景,后两句聚焦景物并升华意境。首句“忠孝王家千柱宫”起笔宏阔,借吴越故宫之盛,反衬当下官署的清寂,也为后文“万里风”的出现埋下伏笔。次句“东坡作吏五年中”转而自述,语气平实却蕴含岁月沉淀。第三句点明地点“中和堂上东南颊”,细致入微,体现诗人对居所环境的深切体察。结句“独有人间万里风”为全诗诗眼,“独有”二字凸显此地之殊胜,“万里风”既是自然之风,更是心志之风——象征高远的情怀、不染尘俗的品格。苏轼常以“风”喻精神自由,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此诗亦然。在政务烦冗之中,仍能发现一方清凉之地,正是其“人间有味是清欢”式生活哲学的体现。
以上为【予前后守、倅余杭,凡五年。夏秋之间,蒸热不可过。独中和堂东南颊,下瞰海门,洞视万里,三伏常萧然也。绍】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二十三收录此诗,编者按:“此诗作于元祐六年(1091)离杭前,中和堂为公余休憩之所,诗意清旷。”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虽浅近,意自高远。‘万里风’三字,包孕无穷,非拘拘形迹之语。”
3.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宋人咏杭州者,多取湖山之胜,苏公独重中和堂之风,盖重其政事之余暇与心境之超然。”
4. 《宋诗精华录》(今人选评)称:“此诗以小见大,由堂隅一角而通万里之思,东坡胸次,正在于此。”
以上为【予前后守、倅余杭,凡五年。夏秋之间,蒸热不可过。独中和堂东南颊,下瞰海门,洞视万里,三伏常萧然也。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