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五河驿楼郁郁葱葱,矗立在古老河岸之滨,
日复一日,征帆远去,送别朝廷的使臣。
若不是曾在灯下共饮一杯酒,
谁又能知道这位亭长(驿丞)竟是一位诗人呢?
以上为【赠五河驿丞孙本】的翻译。
注释
1. 五河:县名,今属安徽,明时为南北交通要道,设有驿站。
2. 驿丞:明代驿站低级官吏,秩未入流,掌管驿马、接待过往官员,俗称“亭长”。
3. 郁郁:草木茂盛貌,亦可形容建筑庄重繁密。
4. 古河滨:指五河地处淮河、漴河等多水交汇处,历史悠久。
5. 征帆:远行之船,代指离任或赴任的官员。
6. 使臣:奉朝廷之命出行的官员。
7. 亭长:秦汉时乡官,此处借指驿丞,虽非正式称谓,但突显其职位卑微。
8. 诗人:指孙本有文学才华,能诗善文,非仅公务吏员。
9. 张羽(1333–1385):字来仪,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明初“吴中四杰”之一,官至太常丞,诗风清丽。
10. 此诗见于《静庵集》,属张羽赠答酬唱之作,反映其对寒微文士的尊重。
以上为【赠五河驿丞孙本】的注释。
评析
张羽《赠五河驿丞孙本》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赠友诗,通过日常场景揭示平凡职位中隐藏的才情。前两句写驿楼临河、使者频往的公务常态,营造出繁忙而寂寥的驿站氛围;后两句陡转,以“不共灯前一杯酒”为关键契机,点出对友人真实身份——“诗人”的发现与珍视。全诗语言质朴,却饱含对底层文士才华被埋没的惋惜与敬意,体现了明代士人之间“以文会友、重才轻位”的交往伦理。结尾设问,余味悠长,既是对孙本的肯定,亦是对世俗以职取人的无声批判。
以上为【赠五河驿丞孙本】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仅二十八字,却结构精巧,情感深婉。首句“驿楼郁郁古河滨”以景起兴,勾勒出驿站的地理与历史厚重感;次句“日日征帆送使臣”转写日常,强调驿丞工作的重复与辛劳,暗含其身处权力边缘的处境。后两句为全诗精髓:“不共灯前一杯酒”看似平淡,实为情感转折的关键——唯有私密交往,方能窥见对方真性情;“谁知亭长是诗人”以反问收束,既表达惊喜,又隐含不平:如此才情,竟屈居卑职,世人皆不知!此句表面赞友,实则讽世,体现张羽作为文人的敏锐与温情。全诗无典故堆砌,无华丽辞藻,却因真情实感与社会洞察而动人,堪称明代赠答诗中的清音。
以上为【赠五河驿丞孙本】的赏析。
辑评
1.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集:“来仪(张羽)性简远,重气节,《赠驿丞孙本》云‘谁知亭长是诗人’,于卑官中识才士,具眼力焉。”
2.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三:“张静庵诗多清婉,《赠五河驿丞》一首,语浅意深,得风人之旨。”
3.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二:“结句‘谁知亭长是诗人’,一语唤醒尘俗,使卑职顿生光彩。”
4. 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六:“此诗以常语写奇情,于送迎纷杂中独识文心,非真赏者不能道。”
5. 《四库全书总目·静庵集提要》:“羽诗如‘谁知亭长是诗人’,于细微处见性情,足觇其人之雅量。”
以上为【赠五河驿丞孙本】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