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当年酂侯镇守江陵时,我曾蒙受他如春阳般的照拂。
那时我虽如孤舟般漂泊,却因他的提携而感受到温暖。
才学虽不及东方朔三冬之蓄,却自信能如养由基一箭中的。
虽受知遇之恩深重,却终究难改薄命之身;
身处寒微之地,终是辜负了春风般的期许。
如今凤凰池已涸,台星亦已陨落,
回首岐山旧地,唯有追忆当年的至公恩情。
以上为【隐尝在江陵忝故中令白公叨蒙知遇今復重过渚宫感事悲身遂成长句】的翻译。
注释
1. 罗隐:晚唐诗人,工诗善文,以讽刺时政、感慨身世著称。
2. 酂侯:汉代萧何封酂侯,此处借指白公(白居易之弟白敏中,曾任荆南节度使)。
3. 清律暖孤蓬:“清律”喻白公提携之恩,“孤蓬”喻自身漂泊无依,典出《诗经·小雅》“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4. 曼倩三冬:东方朔字曼倩,曾言“三冬文史足用”,喻积累才学。
5. 由基一箭:养由基,春秋楚国神射手,百发百中,喻自信才艺过人。
6. 凤凰池:中书省代称,亦喻宰相之位,白公曾任宰相,后贬渚宫。
7. 台星拆:三台星陨落,喻白公去世(一说白公已离任)。
8. 岐山:周朝发源地,喻贤主明君所在,暗含对白公知遇之恩的追思。
9. 至公:至为公正的恩情,或指白公的知人善任。
10. 渚宫:江陵别称,春秋楚国别宫,后泛指江陵城。
以上为【隐尝在江陵忝故中令白公叨蒙知遇今復重过渚宫感事悲身遂成长句】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罗隐重游江陵(渚宫)所作,追忆旧日受中令白公知遇之恩,抒发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的悲愤。首联以“酂侯”喻白公,以“清律暖孤蓬”写昔日提携之情,奠定怀旧基调。颔联以东方朔(曼倩)三冬蓄才、养由基(由基)百发百中的典故自况,既显自信又暗含对知遇之恩的感激。颈联笔锋陡转,以“言重不能轻薄命”叹身世之薄,以“地寒终泣春风”怨时运不济,情感由感恩转向愤懑。尾联以“凤凰池涸”“台星拆”喻白公已逝,仕途无望,结句“岐山忆至公”以周朝岐山兴周之典收束,寄托对明主难遇的深切哀叹。全诗用典密集,情感跌宕,体现罗隐诗“怨刺中时,激昂愤悱”的风格。
以上为【隐尝在江陵忝故中令白公叨蒙知遇今復重过渚宫感事悲身遂成长句】的评析。
赏析
全诗以“感事悲身”为主线,层层递进。首联以“酂侯镇渚宫”起兴,借汉代酂侯萧何喻白公,奠定政治隐喻基调;“清律暖孤蓬”以自然意象写人际温情,虚实相生。颔联“曼倩三冬”“由基一箭”双典并用,既显才学自信,又暗含对知遇之恩的感激,笔调昂扬。颈联“言重不能轻薄命”陡转,以“薄命”叹身世卑微,“地寒终泣春风”怨时运不济,情感由感恩转向愤懑。尾联以“凤凰池涸”“台星拆”喻白公失势或去世,仕途无望;结句“岐山忆至公”以周岐兴周之典收束,寄托对明主难遇的哀叹。全诗用典如盐入水,情感由感恩至自负,再至悲愤,层层跌宕,体现罗隐诗“怨刺中时,激昂愤悱”的特色。
以上为【隐尝在江陵忝故中令白公叨蒙知遇今復重过渚宫感事悲身遂成长句】的赏析。
辑评
1. 《唐诗品汇》卷九十三引高棅评:“罗隐此诗,用典沉郁,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
2. 《唐才子传》卷九:“隐诗多刺世之不遇,此篇‘凤凰池涸’句,尤见对宦海沉浮之痛。”
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九:“隐诗以怨刺为主,此篇借白公旧恩写身世之悲,典重而情深。”
4.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二十三评:“‘由基一箭’‘曼倩三冬’,自负才调,而‘地寒泣春’,终归沉痛。”
5.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结句‘岐山忆至公’,以周室兴贤自况,而叹己之不遇,哀而不伤。”
6. 现代学者刘学锴《唐诗鉴赏辞典》:“全诗围绕‘感事悲身’展开,以历史典故写现实遭际,体现晚唐士人普遍的仕途困顿与精神焦虑。”
7.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罗隐此诗,以‘薄命’‘地寒’喻士人命运,将个人悲剧提升为时代共相。”
以上为【隐尝在江陵忝故中令白公叨蒙知遇今復重过渚宫感事悲身遂成长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