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这一生经历过了多少个冬至,回想年少时光,仿佛就在昨天。
当年侍奉父亲与兄长,为他们祝寿时还跪拜在膝前。
十年间人事凋零,岁月如刀,白发丛生,衰老与疾病接踵而至。
抬头看前面,只剩下兄长三人;回头望身后,唯有子由(苏辙)相伴。
近的彼此隔着汹涌江水,远的则相隔天涯,如同天各一方。
今日又何其有幸,竟能见到远道而来的万里之外的侄儿。
忆起你幼年垂髫之时,哭哭笑笑只为争一颗梨或一把栗子。
如今你已长大成人,言谈慷慨激昂,志向坚定如铁石一般。
子孙辈也正一个个成长起来,这般人世悲欢何时才是尽头?
诗写成了,心境却忽然超然物外,虽有老泪盈眶,却终究没有落下。
以上为【冬至日赠安节】的翻译。
注释
1. 安节:苏轼侄子,名苏符,字安节,苏轼兄长苏澹之孙,苏迈之子。
2. 我生几冬至:意为一生中经历了多个冬至,感叹时光飞逝。
3. 少小如昨日:年少时光仿佛就在眼前,极言时间流逝之快。
4. 上寿拜脱膝:指年幼时为长辈祝寿,跪拜于膝前,形容孝顺与家庭和睦。
5. 十年阅雕谢:经历十年人事凋零,“雕谢”即衰败零落。
6. 白发催衰疾:白发增多,衰老与疾病随之而来。
7. 瞻前惟兄三:向前看,同辈兄弟仅剩三人(苏轼兄弟原共三人,此处或泛指同辈亲属)。
8. 顾后子由一:回头看,只有弟弟苏辙(字子由)尚在,表达兄弟相依之情。
9. 近者隔涛江,远者天一壁:近的被大江阻隔,远的则远在天边,形容亲人分散。
10. 诸孙行复尔:子孙们也将如此成长,代代相继,人事轮回。
以上为【冬至日赠安节】的注释。
评析
《冬至日赠安节》是苏轼晚年所作的一首抒情诗,以冬至为背景,抒发了对家族亲情、人生变迁与生命无常的深沉感慨。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结构层层递进,从回忆少年、感叹中年到面对亲人重逢,最终归于超然,体现了苏轼“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和儒释道融合的思想境界。诗中既有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也有对生命流逝的无奈,更在结尾处展现出豁达与释然,正是苏轼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以上为【冬至日赠安节】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冬至”为题,选取传统节令作为情感触发点,具有浓厚的时间意识与生命哲思。开篇“我生几冬至,少小如昨日”,以强烈的时间对比拉开全诗序幕,唤起读者对人生短暂的共鸣。中间部分通过“事父兄”“拜脱膝”等细节,再现昔日家庭温馨场景,与“白发催衰疾”形成鲜明对照,凸显岁月无情。
“瞻前惟兄三,顾后子由一”两句,语言简练而情感深重,既写出家族人丁零落,又突出与苏辙的手足深情。而“隔涛江”“天一壁”进一步渲染空间阻隔之苦,使后文“见此万里侄”更显珍贵。
忆侄童年“啼笑为梨栗”,笔触细腻生动,充满生活气息;转写其“慷慨”“志气坚铁石”,则见欣慰与期许。末段由个体情感升华为对家族延续、世事循环的哲思,“诗成却超然,老泪不成滴”一句尤为动人——情绪已达高潮,却戛然收束于“超然”,泪欲落而不落,正是苏轼历经磨难后内心澄明、外示克制的体现。
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平实而意蕴深远,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平淡中见深沉”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冬至日赠安节】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语极平常,情极真挚,读之令人酸鼻。”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通体沉郁,结处忽作旷达语,正是东坡本色。”
3.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五:“家常语写出至性情,非真有兄弟父子之爱者不能道此。”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诗成却超然,老泪不成滴’,此等句,惟阅历深者能解,非故作高致也。”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晚年诗多此类,于哀感之中出以旷达,情真而辞不滥,最耐咀嚼。”
以上为【冬至日赠安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