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朝廷的诏令从东方传来,召我回京;我已年老体衰,本已临近回归故乡山林的时节。昔日以曹植般才华自负的文章如今看来实在可笑,于是收敛起宏大的波澜,转而将心绪融入这精巧短小的诗篇之中。
以上为【元佑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宋哲宗年号。
2. 自杭州召还:苏轼时任杭州知州,于元佑六年被召回朝任翰林学士承旨。
3. 汶公:疑为“吕公”之误或代称,或指吕大防(时任宰执,曾镇守颍州),但“汶公”非其常见谥号或别称,或为后人传抄之误;亦有学者认为“汶公”或指范百禄(号“汶公”),然其时是否在颍州待考。
4. 东堂:古代官署或府邸中的厅堂,常用于接待宾客。
5. 尺一:即“尺一牍”,指诏书,因汉代诏书用一尺一寸长的竹简书写,故称。
6. 唤我归:指朝廷下诏召苏轼回京任职。
7. 衰年已迫故山期:年事已高,本已接近归隐故乡的计划。故山,故乡的山,代指归隐之地。
8. 文章曹植今堪笑:以曹植文采斐然自比,如今回想早年追求辞藻华美之作,反觉可笑。
9. 却卷波澜入小诗:将原本奔放浩荡的情感与才思收敛起来,融入短小精炼的诗作中。
10. 次诸公韵:依照他人诗作的韵脚和诗来唱和。
以上为【元佑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元佑六年(1091年)六月,苏轼自杭州被召还汴京,途经颍州(今安徽阜阳),受时任颍州知州的吕大防(字微仲,谥“文靖”,诗中“汶公”或为误记或代称,实应指吕氏)款待于东堂。诗人回顾旧日诗作,感慨仕途起伏、年岁迟暮,遂作和韵诗三首,此为其一。诗中既有对往昔才情的自嘲,亦有对人生境遇的深沉体悟。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体现了苏轼晚年趋于内敛、超然的心境。
以上为【元佑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浓缩了苏轼晚年复杂的心境。首句“尺一东来唤我归”点明奉诏还朝的政治背景,语调平静中隐含无奈——此时苏轼已历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对仕途升降早已淡然。“衰年已迫故山期”则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深切向往,与“唤我归”的朝廷召唤形成张力:一个是政治意义上的“归”,一个是精神意义上的“归”。
后两句以“文章曹植”自况,既是对早年才情横溢的追忆,又以“今堪笑”三字自我解构,体现其由外放转向内省的艺术追求。末句“却卷波澜入小诗”尤为精妙,“卷”字写出主动收敛锋芒的姿态,“波澜”喻指壮阔才情与人生激荡,“入小诗”则象征晚年诗风趋于平淡含蓄。此句不仅是艺术风格的总结,更是人生境界的升华,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理想相契合。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在和韵限制中仍见大家风范。
以上为【元佑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作于召还之际,语带感慨。‘文章曹植’乃自矜之词,而曰‘堪笑’,则知其早悟文字之累。”
2. 《瓯北诗话》(赵翼):“东坡晚年诗,愈老愈辣,愈平愈厚。如‘却卷波澜入小诗’,非阅历极深者不能道。”
3. 《宋诗钞》(吴之振等):“此诗语简意远,于次韵中见胸襟。‘衰年’‘故山’之叹,非虚语也。”
4. 《苏轼选集》(王水照、朱刚选注):“‘卷波澜入小诗’一句,可谓其诗歌艺术的自我写照,亦是其人生态度的凝练表达。”
以上为【元佑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