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离开杭州已有十六年,如今重返此地,又停留了两年才离去。平生自觉无论在仕途进退还是年岁老少方面,大致都与白居易相似;虽然才华声名远不及他,但安于本分、少有奢求的心境,或许还能勉强接近他。三月六日作此诗。
苏轼说:我的行止出处隐约间很像白居易,怎敢以衰老之身去比较前代贤人呢?若能像他在洛阳九老会中辞官归隐,那么我也还能享受二十年的闲居生活。
以上为【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的翻译。
注释
1. 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指苏轼早年曾任杭州通判(1071–1074),后长期外放、贬谪,至元祐四年(1089)再知杭州,相距约十六年。
2. 留二年而去——苏轼于元祐四年至六年(1089–1091)任杭州知州,共两年,后调往颍州。
3. 出处——指出仕与退隐,即仕途进退。
4. 老少——指年龄老幼,此处泛指人生阶段。
5. 乐天——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退居洛阳,过着闲适的隐逸生活,为后世文人所景仰。
6. 庶几焉——差不多能够达到某种境界,表示自谦中的认同。
7. 敢将衰朽较前贤——怎敢以自己衰老微贱之身与古代贤人相比,体现谦逊态度。
8. 洛社——指洛阳的“洛社九老会”,白居易晚年与八位年高德劭者结社宴游,称“香山九老”。
9. 休官去——辞去官职,归隐田园。
10. 闲居二十年——苏轼此时约六十余岁,期望尚能有二十年清闲岁月,实为理想化表达,反映其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以上为【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重游杭州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出处、仕隐态度的深刻反思。诗中以唐代诗人白居易(号乐天)自比,既流露出对前贤的敬仰,也体现出一种谦抑自守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平实而意蕴深远,通过“出处”“衰朽”“休官”“闲居”等关键词,勾勒出一位历经宦海沉浮后向往恬淡生活的士大夫形象。诗人虽自叹才名不及乐天,却在“安分寡求”的精神境界上自觉有所契合,展现了其豁达超然的人生观。
以上为【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简洁,情感真挚,以自述口吻展开,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哲理意味。首联从时间与空间切入,回顾自己与杭州的因缘,并引出与白居易的类比,奠定全诗基调。颔联直言“出处老少,粗似乐天”,并非炫耀相似,而是借古人映照自我,在对比中寻求精神慰藉。颈联转入议论,“敢将衰朽较前贤”一句尤为沉痛而谦抑,表现出苏轼历经乌台诗案、屡遭贬谪后的清醒与克制。尾联借用“洛社休官”的典故,寄托退隐之志,“犹有闲居二十年”既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也暗含时不我待的感慨。整首诗融合叙事、抒情与用典,语言质朴而不失厚重,充分体现了苏轼晚年趋于平淡、返璞归真的诗风。
以上为【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语淡而意深,不事雕琢,自有风致。公自比乐天,非徒形迹之似,实心迹之同也。”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三十八:“语气和平,胸次洒落,虽言休官,而不露怨尤,真得乐天遗意。”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苏子瞻一生服膺乐天,其宦游、贬谪、闲居诸境,多取法香山,此诗尤为明证。”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常以白居易自况,尤其在晚年,此诗直抒胸臆,‘安分寡求’四字可作其晚年心态之注脚。”
以上为【予去杭十六年而復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