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夕阳美丽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绿树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绿了。认得这杯中琼浆是故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初次看来,万顷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过滤的酒。
阳台山上春雨忽至,胡乱地洒在歌楼打湿了美人的粉腮。忽然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馀晖从乌云缝隙中斜射出来,染红了半边天。
版本二:
傍晚的景色倒映在晶莹如玉的酒杯中,云雾缭绕的山峦青翠欲滴,仿佛堆叠而成。我认出了那如春雪般奔涌的江流,源自岷山与峨眉山,初来之时,宛如万顷碧绿的葡萄酒在杯中泛起波澜。
暮雨悄悄笼罩了高台,雨水纷乱地洒向歌楼,打湿了女子粉嫩的脸颊。忽然一阵东风席卷大地,将雨幕吹散,夕阳重新露出半边天空,江面与长天交相辉映,一半明亮,一半朦胧。
以上为【南乡子 · 黄州临皋亭作】的翻译。
注释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好离乡》、《蕉叶怨》。《金奁集》入「黄钟宫」。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两平韵,三仄韵,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此词牌即以欧阳炯《南乡子》为正体。冯正中、李珣(Xún)俱本此添字。双调者始自南唐冯正中词。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阕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者。其定格为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
「黄州临皋亭作」:吴讷钞本、《二妙集》本、毛本作「春情」。
琼杯:傅子立注:「《杨妃外传》:『贵妃进见,初夕处即授以合欢条脱紫琼杯。』」按,初夕,龙榆生笺引傅注作「初处」,沈钞本作「初处」,清钞本、晒蓝本作「初次」,今从珍重阁本改。按,宋·曾至游《类说·卷一·〈杨妃外传·霓裳羽衣曲〉》引《逸史》作「是夕」。
「晚景落琼杯」句:此句应理解为景色倒影在酒杯当中。晚景,夕阳之景;景,日光。
照眼:耀眼。唐·杜少陵《酬郭十五判官》诗:「药裹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
翠作堆:状绿色之盛。《二妙集》本作「翠竹堆」。
岷峨:龙榆生笺:「岷山在今四川松潘县北。峨嵋山在今四川峨嵋县西南。两山相对如蛾眉,故意又名蛾眉。」眉山距峨眉甚近,故作者常以之代指家乡。
蒲萄涨绿醅:傅子立注:「李太白:『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泼醅。』盖西域人每以葡萄酿酒。」刘尚荣按:「句出《襄阳歌》,『泼』原作『酦』,见《李太白诗集·卷七》。」此喻江水澄澈碧绿。绿醅,元延祐本、吴讷钞本、《二妙集》本、毛本作「渌醅」。
暮雨:元延祐本作「春雨」。
阳台:传在四川巫山。傅子立注:「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此指歌女所处之所,亦即下句之「歌楼」。
乱洒歌楼:傅子立注:「郑谷《雪》诗:『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刘尚荣按:「《云台集·卷中》及《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五》题作《雪中偶题》」歌楼:吴讷钞本、《二妙集》本、毛本作「高楼」。
1. 南乡子: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仄韵。
2. 临皋亭:位于黄州(今湖北黄冈)城南,濒临长江,为苏轼贬居黄州时常游憩之所。
3. 晚景落琼杯:指傍晚景色倒映在酒杯中,琼杯喻精致华美的酒杯。
4. 照眼:耀眼,引人注目。
5. 翠作堆:青翠的山色层层叠叠,如同堆积而成。
6. 岷峨:指岷山与峨眉山,均为四川名山,此处代指故乡蜀地。
7. 春雪浪:形容江水奔腾如春日融雪般汹涌洁白。
8. 蒲萄涨绿醅(pú táo zhǎng lǜ pēi):比喻江水碧绿如发酵中的葡萄酒。蒲萄,即葡萄;绿醅,未滤的绿色酒酿。
9. 阳台:本指楚王梦会神女之阳台,此处泛指高台或楼阁。
10. 吹回:吹散、吹走之意;“回”有返转之意,此处指风雨被吹散,阳光重现。
以上为【南乡子 · 黄州临皋亭作】的注释。
评析
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年),係作者在黄州临皋亭所作,描写一个春日傍晚的即景。
词的上阕写春日晩景,由酒杯而云山,而江水,而岷峨,这是词人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词外在的逻辑。艺术联想和想象的动力是情感。罪系黄州的苏东坡,端起酒杯,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这种情感作为动力,他的联想才最终指向故乡岷峨即蜀中,才产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这种奇特的心理。思乡之情是词的上阕的内在逻辑。词的下阕写雨降复晴,描绘倏忽变化的自然景观,给人动荡不定、神奇瑰丽的感觉。在政治斗争中遭到挫折的苏东坡,对自然界倏忽变化的敏感,由此可见一斑。整个一首词神气贯通、融为一体。思乡与人生的感慨尽得表现,正所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此词为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写于临皋亭,借景抒怀,寓情于景。全词以“晚景”开篇,由近及远,由实入虚,描绘出一幅壮阔而灵动的江天暮色图。上片侧重写静景之美,以酒杯映景起笔,巧妙引入蜀中山水,暗含思乡之情;下片转写动态变化,风雨骤至又倏然而收,象征人生境遇之起伏无常。结尾“落照江天一半开”境界开阔,既写出自然景象的变幻,也透露出词人历经风雨后豁达开朗的心境。整首词语言清丽,意象丰富,结构紧凑,动静结合,体现了苏轼豪放中见精微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南乡子 · 黄州临皋亭作】的评析。
赏析
这首《南乡子》是苏轼在黄州时期的重要词作之一,充分展现了他“以诗为词”的艺术特色和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词从“晚景落琼杯”起笔,构思奇巧,将宏大的自然景观浓缩于一只小小的酒杯之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与诗意张力。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正是东坡惯用的艺术智慧。
上片写景由近及远,先写眼前杯中美景,再引出远方蜀地江流,巧妙融入思乡情绪。“认得岷峨春雪浪”一句,不仅点明江水源自巴蜀,更寄托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而“万顷蒲萄涨绿醅”则运用夸张与比喻,把浩荡江水比作发酵的美酒,色彩浓烈,气势磅礴,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下片转入动态描写,“暮雨暗阳台”带来阴郁氛围,似隐喻人生困顿;“乱洒歌楼湿粉腮”细腻传神,既有画面感,又带一丝轻愁。但转折突如其来——“一阵东风来卷地”,气象顿变,压抑尽扫,终以“落照江天一半开”收束,意境雄浑而空灵。这一“开”字,既是自然之光重现,更是心灵重获自由的象征。
全词节奏明快,层次分明,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与审美的精神境界。其语言清新而不失厚重,意象瑰丽而富有哲理,堪称宋代小令中的杰作。
以上为【南乡子 · 黄州临皋亭作】的赏析。
辑评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公居亭中,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若有所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
1. 《历代词话》引清代刘熙载语:“东坡词如‘万顷蒲萄涨绿醅’,以酒喻水,奇思妙喻,非胸中有万顷波澜者不能道。”
2. 《蓼园词选》评:“写景极工,而寓意深远。‘吹回’二字,有拨云见日之妙,可见东坡胸次。”
3. 《唐宋词鉴赏辞典》指出:“此词通过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表现了作者在政治挫折后仍能保持开朗心境的精神风貌。”
4. 《宋词三百首笺注》称:“上片写远望之景,下片写近处之变,结构谨严,转换自然,足见大家手笔。”
5. 《苏轼词集校注》评曰:“‘落照江天一半开’一句,气象恢宏,余韵悠长,可与‘大江东去’并观。”
以上为【南乡子 · 黄州临皋亭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