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谁人能够铺开洁白的竹席,整日悠闲地躺在朱红色的桥上?
树影在栏杆边缓缓移动,水波在桥板下轻轻摇荡。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来和诗,是古代文人唱和的一种方式。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二人感情深厚,常有诗文唱和。
3. 岐下:指凤翔府(今陕西宝鸡一带),苏轼早年曾任凤翔签判,苏辙亦有诗作于此。
4. 北亭:位于岐山官舍或园林中的亭子,具体地点不详,为诗人休憩之所。
5. 铺白簟(diàn):铺开白色的竹席。簟,竹席,古人夏季纳凉用具。
6. 永日:整日,长日,形容时光悠长,多用于表达闲适之情。
7. 朱桥:红色的桥,可能为木质涂漆之桥,点缀于园林或水边。
8. 树影栏边转:树影随着太阳移动而在栏杆旁缓缓转移,暗示时间流逝。
9. 波光版底摇:桥板之下水波荡漾,光影晃动。“版底”指桥面木板之下。
10. 此诗原为组诗之一,现存《苏轼诗集》卷三,作于嘉祐七年(1062)前后,时苏轼在凤翔任上。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子由)所作《岐下诗》中的一首,题为“北亭”。诗中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夏日闲居图景,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受和淡泊宁静的心境。语言简练,意境空灵,通过“白簟”“朱桥”“树影”“波光”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全诗无强烈情感宣泄,却于平淡中见深远,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追求内心安宁的生活态度。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极简笔触勾画出夏日北亭的静美景象,寓情于景,含蓄隽永。首句设问起笔:“谁能铺白簟,永日卧朱桥”,看似寻常之问,实则流露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自得其乐的情怀。白簟象征清凉洁净,朱桥则色彩鲜明,二者对比映衬,增强了画面感。后两句写景细腻入微,“树影栏边转”写出光影随日移的动态之美,“波光版底摇”则捕捉到水面微澜的灵动之趣,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全诗不见一字言情,而悠然自得之情已充溢其间。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正是宋诗理趣与意境融合的典范。同时,此诗也反映出苏轼早期诗歌清新自然的风格,尚未经历后期贬谪后的苍劲沉郁,却已显露出其观察生活、体悟自然的深厚功力。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三引纪昀语:“此等诗看似平浅,实得陶、王遗意,不在刻画求工者比。”
2.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树影’‘波光’二句,写景入微,非静观不能道。”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苏轼岐下诸诗:“清空一气,翛然不烦绳削者良多,此其尤淡远者也。”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三按:“此诗作于嘉祐七年夏,时公与子由唱和甚密,诗意恬适,盖未罹忧患之象。”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