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满头白发的我思念家乡,从万里之外归来;我在小屋前临水而坐,正为梅花盛开。
因此应当多写上千首诗篇,才知道这深情是专程为赏梅而来。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翻译。
注释
1. 杨公济:名蟠,字公济,北宋诗人,与苏轼有诗文往来。
2. 梅花十绝:指一组共十首咏梅绝句,此为其一。
3. 白发思家万里回:形容年老思乡,自远方归来。
4. 小轩:临水的小屋或亭阁。
5. 临水为花开:靠近水边,因梅花开放而驻足观赏。
6. 故应:因此应当。
7. 剩作:多写、尽力写作之意。剩,古义为“多、尽”。
8. 诗千首:极言作诗之多,形容诗兴勃发。
9. 知是多情得得来:才知道这份深情确实是特意为梅花而来。“得得”有特地、专程之意。
10. 得得:唐宋诗词中常见副词,表示特意、专程。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友人杨公济唱和之作,属《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组诗之一。诗中抒发了诗人久客思归、重见梅花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又有面对梅花盛开时激发的诗意与深情。语言平实却情意深长,通过“白发”“万里回”等词勾勒出漂泊游子的形象,又以“为花开”“诗千首”展现文人雅士对自然之美的倾心。全诗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审美情趣融为一体,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而又不失深情的特点。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深沉的情感。首句“白发思家万里回”即奠定全诗基调:一位年迈的游子历经漂泊,终于回到故土。白发与万里形成时空上的强烈对比,凸显岁月之久与归心之切。次句“小轩临水为花开”笔锋一转,由人事转入自然,点明归来后所见之景——临水的梅花正盛放。一个“为”字,既写出诗人专程为赏花而来,也暗含梅花如故人般等待的温情。
后两句由景生情,推及诗情。“故应剩作诗千首”,既是自我激励,也是情感喷薄的自然流露。末句“知是多情得得来”巧妙收束,将前文的思乡、赏梅、作诗统一于“多情”二字之中。原来所谓“多情”,不仅是对家国的眷恋,更是对自然之美、诗酒人生的执着热爱。苏轼晚年屡遭贬谪,然其诗文中常显豁达从容之态,此诗亦可见其虽老不衰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三十六收录此诗,编者按:“此诗作于元符三年(1100)苏轼自海南北归途中,时居惠州或途经广州,与杨蟠唱和。”
2. 清·纪昀评苏轼和杨公济梅花诗云:“语浅情深,自有风致,不在工丽中求胜。”(《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迩冬在《苏轼诗选》中评曰:“此诗写老境思归,而见梅花犹能激发诗情,足见其胸襟未减。”
4.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元符三年,苏轼遇赦北归,沿途多与旧友唱和,杨蟠时为广州守,二人有诗往来,此组诗即作于是年。
5.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宋诗概说》中指出:“苏轼晚岁诗益近自然,此类小诗看似平淡,实则情味醇厚,尤以对梅花之爱寄托人生感慨,最为动人。”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