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送你三百条木鱼,其中还夹着鹅黄色的子鱼卵。
夜叉割开瘿瘤想要分食甘甜,而竹龙(新笋)藏头不出,怎敢说自己味道鲜美?
但愿这些山珍能被人们采摘食用,不要让它们在山林中默默老去、枯死。
我问你,为何要吃这不能发声的“木鱼”?其实它本就不会鸣叫,烹煮它也合乎道理。
以上为【棕笋】的翻译。
注释
1. 棕笋:即棕榈树的嫩芽,古代南方可作蔬菜食用,味微苦,别称“木鱼”。
2. 木鱼:此处双关,既指佛教法器,亦指棕笋因形似或质如木鱼而得名。
3. 鹅黄子鱼子:形容棕笋内部细小的嫩芽或汁液呈鹅黄色,状如鱼卵。
4. 夜叉:佛教中的恶鬼形象,性凶猛而嗜食,此处拟人化描写采食者。
5. 剖瘿:割开树木上的瘤结(瘿),喻采掘山中异物。
6. 瘤龙:指竹笋,古人称竹为“龙孙”,笋初生如龙藏头未出,故曰“藏头”。
7. 敢言美:岂敢自称美味,谦辞,亦暗示其貌不扬而内蕴佳味。
8. 愿随蔬果得自用:希望棕笋能像普通蔬果一样被人食用,发挥价值。
9. 空老死:白白地在山林中枯朽而无人知用。
10. 烹不能鸣固其理:棕笋本无声,烹煮它也不违背道义,暗喻物各有用,不必因其无感而怜惜。
以上为【棕笋】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以“棕笋”为题,实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全诗表面写赠棕笋之事,实则蕴含哲理与人生感慨。诗人将棕笋比作“木鱼”,既形象又富含禅意。“木鱼”本为佛门法器,不发声而供敲击,正如棕笋虽为美味却无言任人采食。诗中“夜叉剖瘿”“箨龙藏头”等语奇崛生动,充满想象力,体现了苏轼善用比喻、化俗为雅的艺术特色。末尾反问“烹不能鸣固其理”,暗含对自然之物各安其位、各尽其用的深刻理解,也透露出诗人豁达顺应天命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棕笋】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一首咏物寄意之作,构思新颖,语言奇峭。首句“赠君木鱼三百尾”起笔突兀,“木鱼”本为宗教器物,却用来称呼棕笋,立即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趣味感。次句“鹅黄子鱼子”细腻描绘棕笋内部色泽与质地,赋予其生命感与美感。三四句以“夜叉剖瘿”“箨龙藏头”两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意象,展现人们对山珍的渴求与棕笋隐匿生长的状态,对比强烈,想象奇特。五六句转入议论,表达希望自然资源得以利用、不致荒废的愿望,体现苏轼务实济世的思想。结尾两句设问作结,看似调侃,实则蕴含哲理:万物生于自然,各司其职,被食用亦是归宿之一,只要合乎其性,便无可厚非。整首诗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既有生活气息,又有哲理深度,充分展现苏轼“以文为诗”“以理入诗”的风格特征。
以上为【棕笋】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曰:“‘木鱼’之比甚新,‘夜叉’‘箨龙’之句奇而有理,东坡胸中自有丘壑。”
2. 《宋诗钞·东坡集》评云:“此诗取譬幽渺,而语极质直,所谓寓巧于拙者也。”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按:“棕笋一名木鱼,见《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东坡用土产为题,而翻空出奇乃尔。”
4.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七:“起语突兀,收语冷隽,中间奇想联翩,非才大如海者不能运此笔力。”
以上为【棕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