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从前曾几度和你离别,这一次分手我们都已在暮年。你的鬍须已经全都白了,明天就要动身去淮南。
饮罢酒往回走时明月跟随着我,泪眼看花犹如迷蒙的云雾。盼望着他日明月也随你一同归来,想你的梦萦绕在这湖边的小路。
版本二:
三次与您分别,这一次离别更觉迟暮伤情。
胡须已全白,年华老去,明日您又要远赴淮南。
酒宴散后,月光伴人而行,泪水打湿了脸庞,花影朦胧如烟雾。
今后的夜里我将追随您的身影而去,梦中总是萦绕着那湖边的小路。
以上为【生查子 · 送苏伯固】的翻译。
注释
生查(zhā)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文人词始见于晚唐韩致尧所作。《考正〈白香词谱〉》注云:「本名《生楂子》,其后从省笔作『查』。五言八句,唐时作者,平仄多无定……至宋以后始奉魏承班一首为律。」《尊前集》注「双调」。元高拭词注「南吕宫」。朱希真词有「遥望楚云深」句,名《楚云深》。韩涧泉词有「山意入春晴,都是梅和柳」句,名《梅和柳》。又有「晴色入青山」句,名《晴色入青山》。有双调五体,字数有四十、四十一、四十二三种。正体双调,四十字。前后阕各四句,两仄韵。各家平仄颇有出入,与作仄韵五言绝句诗相仿,多抒怨抑之情。
题注:此篇别又编入东坡诗集,《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二》及《东坡外集》题作《送苏伯固效韦苏州》,《东坡续集·卷一·古诗类》题作《古别离送苏伯固》。元延祐本、龙本有词题曰「送苏伯固」;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题作「诉别」。
应: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龙本及诗集均作「真」。
迟暮:傅子立注:「杜子美诗:『迟暮嗟为客。』」刘尚荣按:「句出《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见《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九》。」
淮南:龙榆生笺:「《汉书·诸侯王年表》:『北界淮濒,略庐、衡为淮南。』《初学记》:『淮南道者,《禹贡》扬州之域。又得荆州之东界,自淮以南,略江而西,尽其地也。』」
花如雾:傅子立注:「杜诗:『老年花似雾中看。』」刘尚荣按:「句出《小寒食舟中作》,见《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六》。」
后夜逐君还:元延祐本作「后月送君时」,原校:「一作『后夜逐君还』」。明吴讷钞本作「后月逐君还」。按傅注本义胜。
湖边:《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二》及《东坡外集》作「江南」。《东坡续集·卷一·古诗类》原校:「一作『江南』」。
1. 生查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四句,五仄韵。
2. 苏伯固:即苏坚,字伯固,北宋人,与苏轼有交游,曾任官于扬州等地,事迹不甚详。
3. 三度别君来:指此前已与苏伯固分别过两次,此次为第三次。
4. 此别应迟暮:这次分别已是在人生晚年,含有迟暮之感。迟暮,比喻年岁已老。
5. 白尽老髭须:胡须全都变白,形容年老。髭须,嘴边的胡须。
6. 明日淮南去:指苏伯固即将前往淮南地区任职或居住。淮南,泛指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宋代属淮南东路或西路。
7. 酒罢月随人:饯别酒宴结束后,月光伴随着离人。写出清冷孤寂之景。
8. 泪湿花如雾:泪水沾湿面庞,眼前花影模糊如烟雾,既写实景,亦喻心情迷离。
9. 后夜逐君还:今后的夜晚仿佛仍能追随你同行。表达思念难舍之情。
10. 梦绕湖边路:梦中不断萦回于昔日共游的湖畔小路,寄托深切怀念。
以上为【生查子 · 送苏伯固】的注释。
评析
《生查子·诉别》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写三度别君,说明东坡与友人友谊深长;下阕写别时情景,栩栩如生。全词感情真挚,写尽临老相别的情意。
上片「三度别君来,此别应迟暮」,说的是词人与苏伯固三次作别了,前次在泗上相别时,尚不得言真老,而这次分手可真正是衰老暮年了。两句倍写出与友人分别之苦,突出两人间的深厚情谊。「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说的是友人不仅头发白了,连髭须也全白了;然而,当此衰老之年,词人却仍不能停歇与挚友欢聚一堂,明天却又要动身赴扬州任去了。可谓怆情无限,浅处见深。
下片「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抒写别宴时的难舍难分和悲哀心境。月亮好像也知情义,它从开宴一直到酒罢,都跟随着游子们慢慢移动,不离左右,表现了夜宴的时间很长,各自依依不舍;而人已经是泪湿满面了,衰鬓影像模糊朦胧,好像在雾中看花一样,悲从中起,无可遏制。结语煞时化作期待的幻想:「后月逐君还,梦绕湖边路。」「梦绕」,用字精警,实谓恐怕再聚首也是在梦境里,前景渺茫了。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全词紧扣一个「惜」字:惜之因,惜之状,惜之深,真情喷泻,哀怨递进,结构严紧,回环曲致,语浅意深,虚实互补。
这首《生查子·送苏伯固》是苏轼在人生后期所作的一首送别词,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境悠远。词中通过“三度别君”点出与友人苏伯固(或为苏坚,字伯固)多次聚散的经历,凸显了友情之深厚与离别的频繁之苦。“此别应迟暮”既写自身年迈,也暗含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下片以“月随人”“花如雾”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凄美氛围,结句“梦绕湖边路”则将思念延伸至梦境,极言情之深切。全词不事雕琢而情真意切,体现了苏轼晚年词作中特有的苍凉与温情并存的风格。
以上为【生查子 · 送苏伯固】的评析。
赏析
本词虽短,却情感层层递进,结构紧凑。上片开篇即以“三度别君”奠定沉重基调,突出聚少离多之痛。“此别应迟暮”一句,既是实写年迈,又暗含生命将尽之悲,使离别更具悲剧色彩。“白尽老髭须”以细节刻画衰老形象,真实感人。而“明日淮南去”平实叙述,反增无奈之感。下片转写别时情景,“酒罢月随人”营造出清冷幽静的送别氛围,月光似解人意,默默相送,颇具诗意。“泪湿花如雾”一句极为精妙,将主观泪水与客观花影交融,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模糊,象征离愁之浓重。结尾两句由实入虚,从现实转入梦境,“逐君还”“梦绕湖边路”表现出魂牵梦萦的深情,余韵悠长。整首词语言朴素,意象清新,感情真挚,展现了苏轼在婉约词风中的深厚功力,亦体现其晚年对友情与人生的深刻体悟。
以上为【生查子 · 送苏伯固】的赏析。
辑评
清代文学家翁覃溪《石洲诗话·巻一》:渔洋云:「韩、苏七言诗,学急就篇句法」,……他日,先生又谓:「东坡效韦苏州之作,是《生查子》词者,即此旨也。」
1.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语淡而情深,末二语尤觉缠绵悱恻。”
2.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三度别君,已是不堪,况在迟暮之年。‘梦绕湖边路’,情之所钟,梦魂随之矣。”
3. 《苏轼词集》(王水照、崔铭著):“此词作于晚年,笔致苍凉,情意真挚,可见其与友人交谊之笃。”
4. 《词学通论》(吴梅著):“东坡词豪放者固多,然此类小令,亦能婉转动人。‘泪湿花如雾’五字,可谓情景交融之极。”
5. 《中国历代词分类评注》(周啸天主编):“以‘三度别’起,见久别之痛;以‘梦绕’结,见思念之深。全词浑然一体,无雕饰而自工。”
以上为【生查子 · 送苏伯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