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贫穷人家把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贫家女子也喜欢梳好头发。
才德浅薄的人晚年才听闻大道,姑且用笨拙的方式自我修养。
有客人敲门来访,哪怕只有一顿饭,也要诚心诚意地邀请留下。
舂米做饭不要马虎草率,这位客人不是可以怠慢敷衍之人。
切莫使用劣质的柴薪烧火,以免像薰草与莸草混杂般令人不悦。
有德之人胸怀公正如衡器,一丝一毫的偏差也无法隐藏。
以上为【贫家净扫地】的翻译。
注释
1. 贫家净扫地:指贫穷人家仍将居所打扫干净,表现勤勉自持的生活态度。
2. 贫女好梳头:比喻虽处贫贱,仍注重仪容整洁,象征内在修养的自觉。
3. 下士晚闻道:语出《老子》“下士闻道,大笑之”,此处反用其意,指资质平庸者晚年始知求道。
4. 拙自修:以朴拙诚实的方式进行自我修养。
5. 叩门有佳客:指有德行高尚的客人来访。
6. 一饭相邀留:即使仅有粗茶淡饭,也要热情款待宾客。
7. 舂炊勿草草:舂米做饭不可敷衍潦草,喻待人接物须认真诚恳。
8. 此客未易媮:此客不可轻慢欺骗。“媮”通“偷”,意为苟且、欺骗。
9. 劳薪:劣质或陈旧的柴薪,燃烧时烟重味恶,喻低劣之物。
10. 薰莸:薰草香而莸草臭,常用来比喻善恶、美丑之别。此处感我如薰莸,谓劣质柴薪会污染香气,喻不当行为损害德行。
以上为【贫家净扫地】的注释。
评析
本诗通过描写贫家整洁自律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苏轼对修身、待客之道的深刻理解。诗中以“贫家扫地”“贫女梳头”起兴,展现即使身处贫困,仍保持尊严与洁净的精神追求。后文转入哲理层面,强调“下士晚闻道”者亦可通过“拙自修”来提升自我,体现儒家“进德修业”的思想。待客之诚、慎用劳薪等细节,象征对道德操守的严谨态度。全诗语言朴素而意蕴深远,将日常生活升华为道德实践,反映了苏轼在逆境中坚守人格理想的情怀。
以上为【贫家净扫地】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看似写日常琐事,实则寓理于事,体现了其一贯的“道在寻常日用之间”的哲学观。开篇两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清贫而不失尊严的生活图景,为全诗定下基调。继而由外及内,转入精神修养的主题,“晚闻道”而“自修”,彰显了苏轼晚年历经贬谪后愈发坚定的向道之心。待客一节尤为精妙,饮食虽简,却讲究用心与真诚,反映出儒家“敬”与“诚”的伦理要求。末段以“劳薪”与“薰莸”作比,警示即便细微之处亦不可放纵,否则将损及整体德性。全诗意象朴素,语言简练,层层递进,由生活现象上升至道德境界,充分展现了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的思想深度和文学功力。
以上为【贫家净扫地】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称:“此诗质而不俚,浅中见深,足见坡公晚岁涵养之功。”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云:“语极平常,理极精微,非实有所得者不能道。”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扫地梳头,皆是道场;一饭劳薪,俱关名节。东坡晚岁诗,愈朴愈厚。”
4.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东坡此作,以家常语说理,不假雕饰而意味盎然,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者也。”
以上为【贫家净扫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