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枝梅花展现便觉清雅和畅,纵览千林万树梅花也不觉其多。
我心中对尘世的习念早已空寂,任花瓣落在衣袖也无须介怀;
不必劳烦天女来问我心中可有执著。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翻译。
注释
1. 杨公济:宋代文人,名杰,字公济,钱塘人,与苏轼友善,常有诗文唱和。
2. 梅花十绝:指一组共十首绝句,皆以梅花为题,此为其一。
3. 一枝风物:指一枝梅花所呈现的景致与气象。
4. 清和:清雅和畅,形容梅花带来的清新宁静之感。
5. 看尽千林未觉多:纵使看遍千林梅花,仍不觉得繁多,反衬梅花之珍贵与诗人对其的喜爱。
6. 结习:佛教术语,指累世习气或世俗执念。此处指诗人已断除尘世牵挂。
7. 从著袂:任花瓣自然飘落附着在衣袖上。从,听任;著,附着;袂,衣袖。
8. 不须天女问云何:典出《维摩诘经》,天女散花以试修行者,花不著身则表示已无欲念。此处反用其意,言自己已无执,故不必天女来问。
9. 天女:佛教中常出现的散花天女,象征考验修行境界。
10. 云何:如何,怎样,此处指天女是否需来试探自己的修行。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友人杨公济唱和之作,属《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组诗之一。全诗借咏梅抒怀,表达诗人超然物外、心境澄明的精神境界。首句以“一枝风物”起笔,突出梅花清和之气,次句言千林梅花亦不觉多,暗喻梅花之高洁难以尽赏。后两句转入禅意,以“结习已空”表明内心已无执著,花瓣沾衣亦无所碍,更无需天女前来点化。整首诗语言简淡而意境深远,融合了自然之美与禅理之思,体现了苏轼晚年趋于圆融通达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极简之笔写极深之意。前两句写景,看似平淡,实则蕴含对梅花品格的高度礼赞。“一枝”而“清和”,见其气质超群;“千林”犹“未觉多”,则显其美之无穷,亦见诗人对梅花情有独钟。后两句陡转至内心境界,由物及心,由景入禅。“结习已空”四字,道出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精神超越。花瓣著衣而不拂,非无意,乃无执——此正是禅宗“应无所住”的体现。末句用《维摩诘经》典故而翻出新意,不待天女来问,已自了然,更显自信与彻悟。全诗融儒释于一炉,寓哲理于清景,语言冲淡而意蕴绵长,堪称东坡晚年诗风之典范。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逸绝尘,于寻常景中见性灵,非胸中有万卷书、历天下事者不能道。”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结习已空’一句,直透禅关。苏公晚年诗多此类,不求工而自妙。”
3.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一枝而清和,千林而不厌,写梅得神。后二句超然象外,真能忘言者。”
4.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东坡和陶、和杨诸作,往往借物遣怀,此诗‘不须天女问云何’,自况其心迹双清,可谓语带禅机。”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