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生纷繁事务无穷无尽,而生命却有限短暂,我愿放下一切,归隐江畔垂钓于汉水之滨。乘着木筏远行,我渴望追随谢安(安石)那样的高士足迹;像子嗟那样避世隐居,又有谁能真正理解?红日东升,霞光映照,碧绿的山峰浮现在赤色波光之上;潮水涌来,白色的浪花卷起青色的细沙。清雅的言谈与绝美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堪称双绝,不知不觉中,我已踏上了归途,马鞍上洒满了皎洁的月光。
以上为【次韵陈海州乘槎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
2. 陈海州:即陈太初,曾任海州知州,与苏轼有交往。
3. 人事无涯生有涯:化用《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表达人生有限而世事无穷的感慨。
4. 逝将归钓汉江槎:意为决意归隐,在汉江上泛舟垂钓。“槎”指木筏,亦暗用“乘槎至天河”传说,喻超脱尘世。
5. 乘桴我欲从安石:借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语,又以谢安(字安石)代指理想中的高隐之士,表达追慕之意。
6. 遁世谁能识子嗟:子嗟,或指春秋时贤士申徒狄,性高洁而遁世,世人莫识。此句感叹隐者不为人知。
7. 翠巘(yǎn):青翠的山峰。
8. 青沙:沙滩因草木映照或藻类生长而呈青色。
9. 清谈:魏晋名士崇尚的玄理对话,此处指高雅的精神交流。
10. 归鞍带月华:骑马归来,月光洒落鞍鞯,描绘夜归之景,意境静谧优美。
以上为【次韵陈海州乘槎亭】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作于贬谪期间,借“次韵”形式回应陈海州之作,抒发其超然物外、向往隐逸的情怀。全诗融合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对仕途烦扰的厌倦,以及对自然山水与精神自由的向往。诗人以“归钓汉江槎”开篇,奠定隐逸基调;中间写景壮阔秀丽,寓情于景;尾联以“清谈美景”与“带月华”收束,意境空灵悠远,体现苏轼在困顿中仍能自得其乐、寄情山水的人生态度。诗歌语言清丽,结构严谨,用典自然,是其七律中的佳作。
以上为【次韵陈海州乘槎亭】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七律代表作之一,情感深沉而意境开阔。首联直抒胸臆,以“人事无涯”与“生有涯”的矛盾引出归隐之志,“逝将”二字果决有力,展现诗人对仕途的疏离感。颔联连用两典:“乘桴”出自《论语》,表现政治理想受挫后的退隐愿望;“从安石”则既指谢安之风度,又暗含对其功成身退的仰慕。“遁世”句进一步深化孤独感——真正的隐者往往不被世人理解,流露出知音难觅的惆怅。
颈联转写景物,视野宏阔,色彩鲜明。“日上红波浮翠巘”写朝阳初升,光影交辉,山影倒映水中,如浮于赤浪之上;“潮来白浪卷青沙”则动态十足,浪涛奔涌,白沙翻卷,极具画面感。两句对仗工整,声色并茂,既是实景描写,也象征心境由激荡趋于宁静。
尾联以“清谈美景”点出精神与自然的双重享受,“双奇绝”高度评价当下情境。末句“不觉归鞍带月华”尤为神来之笔,月华无声洒落,暗示时间流逝与心境陶醉,余韵悠长。全诗融哲思、情感、景物于一体,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人生境界和“平淡中见深远”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次韵陈海州乘槎亭】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此诗格高气清,情景交融,‘日上’‘潮来’一联,写景雄丽而不失蕴藉,结语尤有烟霞气。”
2.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乘桴’‘遁世’二语,见出处之思;‘红波’‘白浪’,状江山之胜。通体清旷,殆近自然。”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黄州以后,触景生感,托兴遥深。‘逝将归钓’非真欲隐,乃愤世之辞耳。然语极和平,不露圭角,此坡公所以为不可及也。”
4. 清代沈德潜《唐宋诗醇》评:“苏诗多豪宕,此独冲澹悠然,有晋宋遗音。‘清谈美景’二句,足当赞词,结语带月而归,妙在言外。”
以上为【次韵陈海州乘槎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