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在龙井辩才和尚处得到一方歙砚,十分奇特,因而作此小诗。
丝罗般细腻毫无纹理,砚角平滑如浪静;半块如犀角般润泽的璧玉,映着云影浮动的墨池。
午睡初醒,窗外人声已寂,只不时听到西风吹动,似有瑟瑟琴音传来。
以上为【偶于龙井辩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的翻译。
注释
1. 龙井辩才:指北宋杭州龙井寺高僧辩才法师(名元净),苏轼曾多次与其交往,谈禅论道。
2. 歙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安徽歙县,以石质坚润、发墨良好著称。
3. 罗细无纹:形容砚台石质细腻如丝罗,毫无瑕疵。
4. 角浪平:指砚池边缘打磨平滑,形如静浪。
5. 半丸犀璧:比喻砚台色泽温润如犀角,形状如半块玉璧。“丸”形容圆润小巧。
6. 浦云泓:指墨池中墨汁如水光潋滟,倒映云影。“泓”为水深广貌,此处指墨池。
7. 午窗睡起:午后醒来,点明时间与心境之闲适。
8. 人初静:周围人声渐息,环境清幽。
9. 西风:秋风,暗示时节或心境之清凉。
10. 拉瑟声:“拉瑟”通“瑟瑟”,拟风声,亦暗用“琴瑟”之意,喻清雅之音。
以上为【偶于龙井辩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游历龙井、拜访高僧辩才时获赠一方上品歙砚后所作。全诗以细腻笔触描绘砚台之精美,又借午窗静境与西风瑟声营造出清幽空灵的意境。诗人将实用文具升华为艺术与心灵的寄托,体现其“物我相谐”的审美理想。诗中“拉瑟声”一语双关,既写风声如乐,亦暗喻文思如弦动,妙趣天成。整体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是典型的东坡式闲适小品。
以上为【偶于龙井辩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层次分明,意境悠远。首句交代得砚缘由,隐含与高僧交往的雅事。次联极写砚之美:质地如罗纱般细密,不见一丝杂纹;砚角打磨得如同平伏的波浪,触感温润;墨池如玉璧半掩,墨色如云影浮泛,视觉与触觉交融,尽显文房至宝的神韵。后两句由物及境,转入内心感受:午睡方醒,万籁俱寂,唯有西风拂过,发出瑟瑟之声。这声音既实写自然之景,又虚写心绪之动,仿佛砚台激发的文思随风而起。全诗动静相生,物我交融,展现了苏轼在日常琐物中发现诗意的超然襟怀。语言清丽而不雕琢,意境空灵而不空泛,堪称题砚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偶于龙井辩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四十三引查慎行曰:“此诗写砚不滞于物,因风悟静,得冲和之致。”
2. 《宋诗钞·东坡集》评:“小诗如微云点缀,清风徐来,不独写砚工巧,更见胸中丘壑。”
3.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浦云泓’三字奇秀,‘拉瑟声’尤妙,非身历静境者不能道。”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小诗,每于不经意处见真趣。此等作,正所谓‘清水出芙蓉’也。”
以上为【偶于龙井辩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