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邾城山下的梅花树,到了腊月江边的寒风中,它还好吗?怎比得上姑山中寻觅那绰约风姿的梅花,四季常能见到如雪般洁白的肌肤。
以上为【忆黄州梅花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忆黄州梅花五绝:苏轼于元丰三年至七年(1080–1084)被贬黄州期间,曾赏梅抒怀,后追忆作此组诗共五首。
2. 邾(zhū)城:古地名,即今湖北黄州附近,东晋时称邾城,此处代指黄州。
3. 腊月:农历十二月,正值寒冬,梅花盛开之时。
4. 江风好在无:犹言“是否安好”,关切梅花在江畔寒风中能否耐寒存活。
5. 争似:怎比得上,岂如。
6. 姑山:即姑射(yè)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见《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7. 寻绰约:追寻那柔美飘逸的姿态。绰约,形容体态柔美。
8. 四时常见:意谓仙山之梅不受季节限制,常年开放,象征永恒之美。
9. 雪肌肤:既指梅花花瓣洁白如雪,亦化用《庄子》中“肌肤若冰雪”的神女形象,喻高洁脱俗。
10. 此诗通过现实与理想的对照,表达诗人对精神净土的向往。
以上为【忆黄州梅花五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回忆黄州时期所作《忆黄州梅花五绝》之一,借梅花寄托情怀。诗人由眼前或记忆中的邾城梅花起兴,转而神驰于传说中仙气缥缈的姑射山(即“姑山”)之梅,以超凡脱俗的意象对比人间风尘之景,表现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诗中“雪肌肤”既状梅花之色,又暗喻人格清高,体现出苏轼在贬谪生涯中仍保持精神超越的襟怀。
以上为【忆黄州梅花五绝】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两幅梅花图景:一幅是现实中的邾城江畔腊梅,在凛冽江风中傲然挺立,透露出诗人对往昔贬居岁月的深切怀念;另一幅则是神话色彩浓厚的姑射山仙梅,终年绽放,玉骨冰肌,象征着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诗人以“争似”二字转折,将人间之梅与仙界之梅相较,显然更倾心于后者,实则寄托了自己虽处困顿而心向高远的情怀。全诗融典自然,意境空灵,语言清丽,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趋于淡远、寄意深远的艺术风格。尤其“四时常见雪肌肤”一句,将视觉之美与哲思之境融为一体,余韵悠长。
以上为【忆黄州梅花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二十引查慎行曰:“此借梅花以寓高致,非止咏物也。‘姑山’‘雪肤’皆本《庄子》,见其神游物外。”
2.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评此诗云:“因忆黄州之梅,遂想及姑射神人,意在言外,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
3. 《宋诗钞·东坡集》评曰:“语极清浅,而寄兴遥深。以‘雪肌肤’结之,愈觉冷艳逼人。”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东坡晚年之作,多借物抒怀,寓哲理于景语,此类小诗尤见功力。”可为此诗参证。
以上为【忆黄州梅花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