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躺着倾听那如风过松林般沙沙作响的声音,仿佛龙鳞碎裂的声响;低头俯视,只见苍翠挺拔的竹子如同玉人般矗立。当年范蠡乘一叶扁舟随鸱夷子皮泛游江海而去,而至今尚有六千君子(指竹)留在这世间。
以上为【西湖寿星院此君轩】的翻译。
注释
1. 西湖寿星院:宋代杭州西湖畔的一座佛寺,具体位置已难确考。
2. 此君轩:轩名,“此君”指竹,语出《世说新语·任诞》:“不可一日无此君”,后世遂以“此君”代称竹。
3. 谡(sù)谡:象声词,形容风吹竹林的沙沙声。亦有版本作“萧萧”。
4. 碎龙鳞:比喻竹叶在风中摇曳之声如龙鳞摩擦碎裂,极言其清脆幽深。
5. 苍苍:青翠茂盛貌,形容竹色浓绿。
6. 立玉身:将竹比作玉人,形容其挺拔洁净、温润有节。
7. 一舸(gě):一叶小船。舸,大船,此处泛指船只。
8. 鸱(chī)夷:即鸱夷子皮,春秋时范蠡助越灭吴后,改名换姓,自号“鸱夷子皮”,乘舟隐退于江湖。
9. 江海去:指范蠡功成后泛舟五湖,远离朝政。
10. 尚馀君子六千人:谓竹虽未离去,仍存世间,以“六千人”夸张形容竹之繁多,且将竹人格化为“君子”,赞其高洁不群。
以上为【西湖寿星院此君轩】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游览西湖寿星院“此君轩”时所作。“此君”乃竹之雅称,典出《世说新语》:“何可一日无此君”,故轩以“此君”命名,即咏竹之轩。全诗借听觉与视觉写竹之形神,前两句状物生动,后两句由物及人,转入历史感慨,将竹拟为高洁之士,赞其不随流俗、独立不迁的君子品格。末句用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典故,反衬竹虽不能远遁,却仍坚守人间,成为“君子”的象征,寄寓诗人对操守与气节的推崇。
以上为【西湖寿星院此君轩】的评析。
赏析
本诗短短四句,意境深远,融写景、抒情、用典于一体。首句“卧听谡谡碎龙鳞”,以听觉切入,赋予竹声以神话色彩,“龙鳞”之喻既显其声之清越,又暗含高贵之意。次句“俯看苍苍立玉身”,转为视觉描写,“苍苍”写出竹林之郁郁葱葱,“立玉身”则将其人格化,突出其坚贞挺拔之姿。前两句一动一静,一虚一实,构成完整的感官体验。后两句陡然宕开,引入历史人物范蠡,以其主动归隐反衬竹之“留守”——虽不能如范蠡般逍遥江海,却依然以“君子”之姿立于尘世,默默坚守。数字“六千人”极具夸张效果,既写竹之繁茂,更强调其群体性的精神象征。全诗语言凝练,意象高华,体现了苏轼善于在寻常景物中寄托深远情怀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西湖寿星院此君轩】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君轩诗,托兴深远,竹非徒竹,乃君子之化身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起二句写竹声竹色,精警绝伦;后二句用范蠡事,翻出新意,谓隐者去矣,而贞节之士犹存,寓意甚厚。”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碎龙鳞’、‘立玉身’,字字着力,刻画入微。结语以竹比君子,不落窠臼。”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东坡此诗,前写景,后用典,自然凑泊。‘尚馀君子六千人’,语带诙谐而意极庄重,真妙笔也。”
以上为【西湖寿星院此君轩】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