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千年古木横卧在地,树梢早已不见踪影,
波浪翻涌,泥沙席卷,木身如瓢般随水漂荡。
多次经历秋日风雨,青苔在其上晕染生长,
至今水流仍从其身润泽而出,仿佛应和着江潮的节律。
湿润之处似有蛟龙吐息的痕迹,令人泫然动容,
断裂的地方,人们说曾遭雷电击焚。
良材巨木自古以来难以真正派上用场,
又何须郁郁寡欢,羡慕那山中初生的小树苗?
以上为【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此诗为兄弟唱和之作。
2. 木山引水:指在木山一带引水工程,或为当地地名,亦可能指利用山中木材引水之事,具体背景已难确考。
3. 千年古木卧无梢:形容古树已被雷击或风摧,主干倒地,枝梢尽失。
4. 浪卷沙翻去似瓢:古木随波逐流,形如水瓢,漂荡于江中。
5. 几度过秋生藓晕:经历多个秋天,青苔在其表面晕染生长,显出岁月痕迹。
6. 流润应江潮:木体仍能渗出水分,仿佛与江潮相应,暗喻生命力未绝。
7. 泫然疑有蛟龙吐:湿润之处令人感动落泪,仿佛蛟龙吐息所成,极言其神异。
8. 断处人言霹雳焦:人们传说此处断裂是因雷击所致,焦痕犹存。
9. 材大古来无适用:化用《庄子》“散木”典故,谓巨材因不合器用反得保全,然亦难施展抱负。
10. 不须郁郁慕山苗:劝慰之语,不必因怀才不遇而忧愁,也不必羡慕新萌小树(喻仕途顺利者)。
以上为【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子由木山引水”之题,咏叹一段被雷击后漂流于江中的巨大古木,实则托物言志,抒发怀才不遇、大材难用的感慨。全诗以古木为象征,将其命运与士人境遇相联系:虽具千年之寿、巨材之质,却遭天灾摧折,沉沦江河,终不得用于世。诗人劝慰弟弟苏辙(子由),也自我宽解——纵有大才,若不合时用,不如安于现状,不必徒然羡慕他人腾达。诗中融合自然景象、历史沧桑与人生哲思,语言凝练而意蕴深远,体现苏轼一贯的旷达胸襟与深沉感慨。
以上为【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七言律诗,结构严谨,意象雄奇。首联以“千年古木”开篇,奠定苍茫基调,“浪卷沙翻”写出自然之力的无情,古木虽巨却任人摆布。颔联转入静观视角,“几度过秋”“至今流润”,时间跨度极大,赋予古木以生命延续的象征意义。颈联虚实结合,“蛟龙吐”为想象,“霹雳焦”为传闻,增强神秘色彩,亦暗示其非凡来历。尾联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大材难用乃千古通例,不必因此自伤。诗人以老庄思想化解现实困顿,体现出超然态度。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是苏轼咏物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三引查慎行曰:“此诗借古木以寓怀抱,‘材大无用’之叹,与《庄子·人间世》同意。”
2.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带悲慨,而归于旷达,所谓哀而不伤者。”
3. 《历代诗话》引纪昀语:“前六句写木之状,极为生动,结处翻出议论,不落套语。”
4. 《唐宋诗醇》评:“托兴深远,不徒摹写物象。‘泫然疑有蛟龙吐’一句,奇想入神。”
5.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二按:“此诗当在元祐间作,时子由在朝,轼虑其位高任重,故以‘无用’之木相警,寓意深矣。”
以上为【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