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其一】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其二】
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少人来往,树一旦被砍,就没有人知道,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
版本二:
其一:
野外的河流水位涨落,留下参差不齐的水痕;稀疏的树林倾斜倒伏,裸露出经霜侵蚀的树根。一叶扁舟划桨而去,它要归向何处?那人家应在江南黄叶飘飞的村落里。
其二:
人间日日以斧斤砍伐,山林饱受创伤;又有谁曾见过那如龙蛇般盘曲腾跃的百年古木雄姿?若非真正隐居于溪山之间、远离尘世之人,又有谁能画出那可悬挂猿猴的苍劲枝条?
以上为【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的翻译。
注释
李世南: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水)人,工画山水。
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
欹倒:倾倒。
扁舟:一本作“浩歌”。
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创:砍掉。
夷:削平。指对于林木的伤害。
成:一本作“会”。
1. 李世南:北宋画家,善画山水人物,生平记载不多,与苏轼同时代。
2. 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3. 落涨痕:指河水退去后留在岸边的水迹。
4. 欹(qī)倒:倾斜倾倒。
5. 霜根:经霜暴露的树根,形容树木枯老萧瑟。
6. 扁舟一棹:小船划桨,代指行舟。
7. 黄叶村:秋季落叶纷飞的山村,象征隐逸之所。
8. 斤斧:斧头,泛指砍伐工具,喻人为破坏。
9. 创夷:创伤,伤害。
10. 挂猿枝:能供猿猴攀挂的枝条,形容树木高大虬曲,生机盎然。
以上为【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是为宣德郎李世南所作“秋景平远”画题写的一组七绝。其中第一首流传甚广。此诗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情调悠扬、才气横溢的情感。全诗情调高远,意趣丰富,神思驰骋,翻空出奇,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两首诗想象丰富,虚实结合,表现了画景以外的景和趣。
这两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友人李世南所绘秋景图所作,借画抒怀,寓情于景。第一首写画中之景,笔触清冷萧疏,通过对野水、疏林、扁舟、黄叶村的描绘,勾勒出一幅幽远恬淡的江南秋意图,意境深远,令人神往。第二首则由景入理,感慨自然之美常遭人为破坏,唯有真正懂得山水、亲近自然者,才能体察并表现其原始生命力。两首诗既赞画艺高妙,又寄寓人生哲思,体现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理念和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以上为【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两首绝句虽为题画之作,却意境开阔,情感深沉。第一首以写景为主,选取“野水”“疏林”“扁舟”“黄叶村”等典型意象,构成一幅荒寒而静谧的秋江归隐图。“参差落涨痕”写出水退后的寂寥,“欹倒出霜根”则透露出岁月剥蚀的沧桑。末句“家在江南黄叶村”点出归宿,语淡而情浓,既是对画中人物的设问,也暗含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第二首转为议论,由画中古木引发对自然与文明冲突的思考。“人间斤斧日创夷”一句沉痛有力,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持续破坏;“谁见龙蛇百尺姿”以夸张笔法赞美原始山林的壮美生命力。后两句强调唯有真正栖居山水者,方能捕捉并表现这种野性之美,实则是对画家李世南艺术境界的高度肯定。全诗由外景而内理,由视觉形象升华为哲理沉思,体现了苏轼融通诗画、观照人生的审美理想。
以上为【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此二诗皆因画生感,语极清旷。其一写景如画,其二寓意深远,可谓得题画三昧。”
2. 《宋诗钞·东坡集》评:“世南画不可见矣,读此诗如见其笔墨淋漓,尤以‘家在江南黄叶村’一句,悠然有林下风。”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苏公题画诗多不粘不脱,此二首尤妙在虚实之间。‘扁舟一棹归何处’设问无答,意境自远。”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前一首写景,后一首说理,而皆从画出,不离不即,真题画上乘。”
5. 《历代题画诗类纂》引明·胡应麟语:“苏子瞻题画,每能摄其神髓,此所谓‘解作挂猿枝’者,非胸中有丘壑者不能道。”
以上为【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