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常常回忆起故乡山中寒食节的夜晚,野荼䕷花悄然绽放,幽幽暗香飘来。
没有那双素手为我簪上罗髻的花朵,姑且折下带着霜露的花蕊,浸入晶莹的美酒之中。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翻译。
注释
1. 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画家、诗人,苏轼表兄,善画竹,曾任洋州知州。
2. 洋川园池:指文与可在洋州(今陕西洋县)所建的园林,苏轼作组诗唱和。
3. 故山:故乡之山,指苏轼家乡眉山或泛指旧日居所。
4. 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禁火冷食,有祭扫、踏青等习俗。
5. 野荼䕷(tú mí):即荼䕷花,一种蔷薇科植物,春末开花,白色或淡黄色,香气清幽。
6. 暗香:幽隐的香气,常用于形容花香清淡而不张扬。
7. 分无:料想没有,含有无奈之意。
8. 素手:洁白的手,多指女子之手,此处暗示昔日有女子簪花于发。
9. 簪罗髻:将花插在丝罗装饰的发髻上,是古代女子戴花的习俗。
10. 霜蕤(ruí):带霜的花蕊,形容花新鲜洁净;“蕤”本义为草木花下垂貌,引申为花。玉醅(pēi):美酒,清澈如玉的酒酿。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的《湖桥》一篇,通过回忆故山寒食时节的情景,抒发了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与淡淡的乡愁。诗中“野荼䕷发暗香来”以细腻的感官描写勾勒出春夜静谧而芬芳的画面,情感含蓄深沉。“分无素手簪罗髻”一句暗含人事变迁、佳人难再的感慨,而“且折霜蕤浸玉醅”则转为自我宽慰,借酒寄情,体现了苏轼豁达中不失感伤的典型风格。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悠远,将记忆、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长忆”开篇,点明主题为追忆。寒食节是寄托哀思与怀旧的重要时节,诗人借此唤起对故山生活的深情回想。第二句“野荼䕷发暗香来”以嗅觉写景,不直接描绘花形,而突出其“暗香”,营造出朦胧静谧的春夜氛围,令人如临其境。后两句由景及情,从自然转入人事。“分无素手簪罗髻”语意婉转,既写出无人共赏之寂寞,又暗含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念——或许曾有亲人或友人亲手簪花,如今却不可复得。结句“且折霜蕤浸玉醅”笔锋一转,以折花入酒的举动表现自我排遣之情,既有雅趣,又含惆怅。花入酒中,既是珍爱,也是消解,正体现苏轼“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艺术手法。全诗短小精悍,情景交融,寓深情于平淡语句之中,耐人回味。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十五注:“此组诗皆和文同洋州园池之作,多写景抒怀,语简意远。”
2. 清·纪昀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云:“随手写景,皆成妙谛,不必雕琢而自工。”(《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寅恪言:“东坡和文与可诗,往往于寻常景物中见深情,此所谓‘平淡处最奇’也。”(《元白诗笺证稿》附录)
4. 《宋诗选注》钱锺书评:“苏轼此类唱和之作,不拘形迹,兴之所至,每能化俗为雅,转浅成深。”
5. 《历代诗话》载清代冯舒评曰:“‘暗香来’三字,静中闻动,虚处生神,可谓得花之魂。”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