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早已将身世浮沉置之度外,彼此相忘而自知本心。此次出行,只是悠闲地游览古代黄县、腄县一带的登州风物。若非像北海的孔融(字文举)那样慧眼识人,又有谁能赏识东莱的太史慈这般贤才呢?我落笔之时气势豪迈,仿佛能吞尽云梦泽的壮阔气象;怀抱着琴,想去寻访那隐居于水边的高明琴师。不要嫌弃我在登州仅守任五日便匆匆离去,归去之后,我会先传写一首《乐职诗》,以表达对官守之乐的感怀。
以上为【留别登州举人】的翻译。
注释
1. 留别:临行前告别。
2. 登州举人:指登州地区的应举士子。
3. 身世相忘:谓不计较个人得失与世俗身份,心境超脱。
4. 古黄腄:黄,古黄县;腄,古县名,均在今山东烟台、蓬莱一带,属登州辖区。
5. 北海孔文举:即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名士,曾任北海相,以礼贤下士著称。
6. 东莱太史慈:东汉末东莱人,曾受孔融救济,后报恩救其于危难,以忠义闻名。此处苏轼以太史慈自比,期待有如孔融般的知音赏识自己。
7. 落笔已吞云梦客:形容文采雄浑,气势磅礴。云梦,古泽薮名,跨长江南北,常用来象征广阔天地。
8. 抱琴欲访水仙师:抱琴,暗示高雅志趣;水仙师,指隐居水边的高人,或指精通音律的隐士,亦可能暗指道教神仙人物。
9. 五日匆匆守:苏轼于元丰八年(1085年)十月被任命为登州知州,到任仅五日即奉召入京任礼部郎中,故云“五日守”。
10. 《乐职》诗:即《诗经·小雅》中的《南有嘉鱼》《南山有台》等“乐宾”“乐职”之诗,多用于赞美官吏安于其职、政通人和。此处指自己将作诗记述为官之乐。
以上为【留别登州举人】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登州(今山东蓬莱)短暂任职后离任时所作,赠别当地士人。全诗情感从容旷达,既流露出对仕途进退的超然态度,又暗含对知遇之恩的感激与自我才德的自信。诗人借历史人物自比,抒发怀才待识之志,同时以“落笔吞云梦”“抱琴访水仙”展现其文采风流与精神追求。末句“莫嫌五日匆匆守”语带自嘲,却以《乐职诗》作结,体现其忠于职守、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整体风格清雅俊逸,用典精切,是苏轼中期诗作中颇具代表性的酬赠之作。
以上为【留别登州举人】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情意交融,充分展现了苏轼在政治生涯转折期的精神风貌。首联“身世相忘久自知,此行闲看古黄腄”,开篇即点出超然物外的心境,将赴任视为一次文化巡礼,淡化了仕途迁转的焦虑。颔联用孔融与太史慈的典故,巧妙双关:既赞当地有识才之士,又自许为可被识拔之贤,语意含蓄而自信。颈联“落笔已吞云梦客,抱琴欲访水仙师”极富想象,前句显其文章气魄,后句展其精神寄托,一刚一柔,相映成趣。尾联以“五日匆匆守”自嘲任期之短,却不怨不怒,反以“归去先传《乐职》诗”作结,表现出高度的职业尊严与乐观情怀。全诗意象开阔,用典自然,语言清丽而内蕴深厚,体现了苏轼“随物赋形”“寓庄于谐”的诗歌艺术。
以上为【留别登州举人】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语带风骚,意存忠厚,虽在迁谪之际,不失君子之风。”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自非北海孔文举,谁识东莱太史慈’,用事恰切,寓意深远,非徒炫博也。”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五日登州,事奇语隽。‘落笔吞云梦’,气象宏阔;‘抱琴访水仙’,意境缥缈,真坡公得意之笔。”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在登州仅数日,而有诗数首,此尤见其胸次洒落。‘莫嫌五日匆匆守’,语似谦而实傲,盖自负其治绩与文名也。”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诗以典故织情,以山水寄志,末句尤为蕴藉。‘乐职’二字,道尽其虽去犹恋、去而不忘之忱。”
以上为【留别登州举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