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保康桥上夜晚观赏花灯,在喝石岩前夏日畅饮冰水。
不要因为隐居山林就讥笑朝廷与市井,我手中自有乌藤杖可倚可游。
以上为【碣石庵戏赠湛庵主】的翻译。
注释
1. 碣石庵:地名,具体位置不详,或为寺院名,乃湛庵主所居之处。
2. 湛庵主:即湛法师或湛和尚,为苏轼友人,庵主指佛寺住持。
3. 保康桥:宋代地名,可能位于黄州或其附近,为当时桥梁名。
4. 夜观灯:指元宵节或其他节日夜间赏灯习俗,反映城市生活之繁华。
5. 喝石岩:地名,或为黄州一带自然景观,传说中仙人“呵石成羊”之地,亦称“诃石岩”。
6. 夏饮冰:形容盛夏时节饮冰解暑,体现闲适生活情趣。
7. 山林:代指隐居生活,常与“朝市”对举。
8. 朝市:指朝廷与都市,代表仕宦与世俗生活。
9. 老夫:诗人自指,时苏轼年岁渐长,常用此自称。
10. 乌藤:即乌藤杖,用老藤制成的手杖,象征隐逸、闲游与高士风范。
以上为【碣石庵戏赠湛庵主】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戏赠友人湛庵主之作,以轻松诙谐的笔调表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诗中通过“夜观灯”“夏饮冰”等生活细节展现世俗之乐,并不因身居朝市而失雅趣;后两句则巧妙回应隐逸者对尘世的轻视,强调自己虽处纷繁世界,却手持“乌藤”(象征自由与超脱),同样拥有精神上的独立与自在。全诗语言简练,意趣横生,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道、出入仕隐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碣石庵戏赠湛庵主】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题为“戏赠”,实则寓庄于谐,蕴含深刻的人生哲思。前两句写景叙事,看似平淡——“夜观灯”是都市节庆之乐,“夏饮冰”是寻常消暑之举,但正是这些日常片段,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包容。后两句陡转,针对隐士常有的“山林高于朝市”的价值判断进行调侃与反驳:你莫要轻视人间烟火,我虽身处俗世,却手执乌藤,心已超然。这里的“乌藤”不仅是实物,更是精神自由的象征。全诗以对比手法打通仕与隐、动与静、俗与雅的界限,彰显苏轼“不离世间而解脱”的人生智慧。语言质朴自然,节奏明快,戏谑中见风骨,堪称东坡晚年圆融境界的缩影。
以上为【碣石庵戏赠湛庵主】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三十五收录此诗,编者按:“此诗作于黄州时期,或元丰年间,语带机锋,可见其与方外交游之深。”
2.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曰:“此戏言也,然‘手里有乌藤’一句,足见其胸次洒落,不为形役。”
3. 近人陈寅恪在《论再生缘》中曾引此诗,说明“宋人禅悦之风,多寄于戏语之中,东坡尤为典型”。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未选此诗,但在笔记中提及:“东坡赠僧诗,往往以俗语发妙谛,如此诗之‘乌藤’,便是点铁成金之笔。”
以上为【碣石庵戏赠湛庵主】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