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弹琴的人在琴边坐了下来,神情闲适,气度安定,此时此刻,所有的声音不复存在,天地一片静谧。
如寒玉般白皙的手指轻轻抚着冰冷琴弦,还没有开始弹奏,美妙五音仿佛已经飘了出来。
琴声时而如同苍凉的风,时而又同潺潺的流水,抑扬顿挫间,描绘着空旷雄浑的遥远古老意境。
曲罢人归,躺在床上却无法入睡,因为整个夜晚那美妙的琴曲依然有馀音缠绕在耳边,久久不散。
版本二:
心神安闲,意念沉定,万物寂然,天地间一片宁静。
纤指轻抚如冰般清冷的琴弦,尚未弹出音调,那深邃的意境已悄然传递。
琴声如悲凉的风、潺潺的流水,勾勒出千古以来寥落深远的情思。
归来后难以入眠,那一夜余音仿佛仍在耳畔回响不绝。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 · 琴】的翻译。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木兰花》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鐘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端己《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後阕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後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鐘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後阕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鐘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四十四字,前後阕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阕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前後阕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百一字,前阕五平韵,後阕七平韵。兹陈五格,以见一曲演化之由,他可类推。《减字木兰花》四字句与七字句相间,句句用韵,仄韵与平韵交互,每两句为一意群,词意转折,适于各种题材,故宋人用此调者极多。《梅苑》李子正词名《减兰》。徐介轩词名《木兰香》。《高丽史·乐志》名《天下乐令》。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俱未收,唯见明吴讷钞宋曾端伯辑《东坡词拾遗》。
琴:龙榆生笺:「《说文》:『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三礼图》:『琴第一弦为宫,次商、角、羽、徵,次少宫,次少商。』」
「万籁收声天地静」句:龙榆生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籁此都寂,但馀鐘磬声。』」
悲风:龙榆生笺:「李陵《答苏武书》:『但闻悲风萧条之声。』」
流水:龙榆生笺引《韩诗外传》:「伯牙鼓琴,鍾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莫景之间,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鍾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为世无足与鼓琴也。非独鼓琴如此,贤者亦有之。茍非其时,则贤者将奚由得遂其功哉?」
1.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又名《木兰花减字》《天下乐令》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2. 神闲意定:形容心境安宁,精神专注。
3. 万籁收声:指自然界一切声音都归于寂静。万籁,泛指各种声响。
4. 天地静:天地之间一片宁静,烘托出琴前肃穆氛围。
5. 玉指:形容女子手指洁白如玉,此处代指弹琴之人。
6. 冰弦:琴弦的美称,形容其清冷洁净。
7. 宫商: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的代表,此处泛指音律、音乐。
8. 悲风流水:形容琴声凄清悠远,如风悲鸣,如水流淌。
9. 寥寥:空旷、深远的样子,此处形容意境的孤高旷远。
10. 馀音:即“余音”,指演奏结束后仍萦绕耳际的声音。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 · 琴】的注释。
评析
这首《减字木兰花·琴》是苏轼以琴为题所作的小令,通过描写听琴的感受,表现了音乐超越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和诗人内心的深沉情感。全词语言简练,意境空灵,将听觉体验转化为心理感受,突出“未动宫商意已传”的艺术境界,强调神韵先于声响的审美理念。词中“悲风流水”既是对琴声的拟写,也暗含人生苍茫、世事无常的哲思。结尾“一夜馀音在耳边”,以通感手法强化了音乐的持久震撼,使无形之声化为可感之境,体现了苏轼对艺术与心灵交融的深刻体悟。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 · 琴】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琴”为题,却不重在描写琴器或演奏技巧,而是聚焦于听琴时的心理体验与精神共鸣,体现出典型的文人审美取向。上片起句“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静谧氛围,为琴声的出场铺垫了空灵背景。紧接着“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极写琴者气度与听者感应之迅捷,尚未发声而意境已生,体现“得意忘言”的东方美学理念。下片“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将琴声具象为自然之景,赋予其穿越时空的情感力量。“千古意”三字,使个体听觉体验升华为对历史兴亡、人生寂寞的共情。结句“归去无眠,一夜馀音在耳边”,以生理反应写心理震撼,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整首词结构紧凑,虚实相生,以少胜多,堪称咏琴词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 · 琴】的赏析。
辑评
1.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评:“此词写听琴感受,着重于意境的传达而非声音的描摹,‘未动宫商意已传’一句,道出音乐艺术中‘神先于形’的审美本质。”
2.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清代朱孝臧批语:“清空一气,超然尘外,东坡小令每有此境。”
3. 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注》指出:“此词当作于黄州时期,借琴抒怀,寄寓人生感慨,‘悲风流水’非仅写声,实亦写心。”
4. 王兆鹏《宋词排行榜》分析:“该词以通感手法写音乐感染力,‘馀音在耳边’与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异曲同工。”
以上为【减字木兰花 · 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