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当年我曾踏着月色追逐春风的脚步,静坐欣赏春闱考试的情景,而那位醉心于科场的老者(指主考官或自指)则被锁在考场之中。如今我已满头白发,昔日同门的学子还有几人尚在人间?只能将新写的诗句拿去逗弄儿童,聊以自遣。
以上为【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和子由:指苏轼与其弟苏辙唱和之作。“子由”为苏辙的字。
2. 除夜元日:除夕之夜至新年元旦,此处指跨年之时。
3. 省宿致斋:在官署中留宿,进行斋戒,以备参与朝廷典礼或政务。省,指官署;致斋,为祭祀或重大典礼前的清修准备。
4. 春闱: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通常在春季举行,故称“春闱”。
5. 踏月走东风:描写青年时期意气风发,月下漫步,迎接春天的情景,象征青春岁月。
6. 醉翁:可能指欧阳修(号醉翁),曾主持科举,提携苏轼兄弟;也可能为自指,表达当年沉浸于功名之中的状态。
7. 白发门生:苏轼自称,意谓自己已年老,曾是科场中人。
8. 几人在:感叹旧日同辈、同年进士多已离世,表达人生无常之悲。
9. 新句:指新近所作的诗句。
10. 调儿童:逗弄孩童,有自嘲意味,亦见晚景之闲适与寂寞交织。
以上为【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字子由)的一组诗中的其中一首,作于除夕与元日交接之际,诗人因需“致斋”(即斋戒清修,准备祭祀或公务)而留宿宫中,感怀身世,追忆往昔。诗中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人生易老、青春不再的感慨,也流露出对功名仕途的淡然和对亲情的珍视。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中常见的超然与温情并存的风格。
以上为【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诗人从青年到暮年的生命轨迹。首句“当年踏月走东风”充满诗意与朝气,描绘出少年苏轼意气风发、追逐理想的画面;次句“坐看春闱锁醉翁”则转为冷静旁观,既可理解为当年观览科考盛况,也可暗含对功名束缚的反思。“醉翁”一词双关,既可能致敬欧阳修,也暗示自己曾沉醉于仕途荣辱。后两句陡然转入现实:“白发门生几人在”,一句问叹,道尽人生沧桑,同辈凋零,唯余孤影。“却将新句调儿童”看似轻松诙谐,实则蕴含无奈与寂寞——昔日酬唱之人已逝,唯有以诗娱童,聊慰余生。全诗结构紧凑,情感层层递进,由回忆到现实,由豪情至淡泊,展现了苏轼晚年心境的澄明与苍凉。
以上为【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三十五注:“此诗作于元祐年间,轼任翰林学士,与子由同朝,因岁除致斋而作。”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极平淡,而感慨弥深。‘却将新句调儿童’一句,写出老境萧条,不言悲而悲自见。”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东坡晚年诗,渐入平淡,此等绝句,纯以气韵胜。‘白发门生几人在’,非亲历者不能道。”
4. 王水照《苏轼选集》:“此诗以今昔对照见长,‘踏月走东风’之少年意气,与‘白发门生’之迟暮情怀形成强烈反差,体现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深刻体验。”
以上为【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