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南迁以来已三次度过除夕,真担心此生终将漂泊于旅途之中。年岁渐老,害怕看到新年的日历;退隐归乡后,只想学着往昔那样写写桃符。春意已随烟火悄然萌动,而霜雪却偏偏染白了病中游子的胡须。只愿以困顿愁苦换取长久康健,纵然排在最后,也心甘情愿地饮下这杯屠苏酒。
以上为【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除夜:农历除夕之夜。
2. 岁云徂(cú):时光流逝。语出《诗经·小雅·小明》:“岁聿云暮,日月其除。”云,助词;徂,过去。
3. 恐终身走道途:担忧自己一生都在奔波流离中度过。
4. 新历日:新年日历,象征新岁到来,常引人感慨时光飞逝。
5. 退归拟学旧桃符:退隐后打算像从前一样书写桃符(古代春节用桃木板写神名或吉祥语,挂在门上辟邪,后演变为春联)。此处借指回归平静生活。
6. 烟花:春天的景物,如春花烟景。
7. 青春意:春天的气息与生机。
8. 霜雪偏寻病客须:风霜冰雪仿佛特意落在生病旅人的胡须上,喻年老多病、处境凄凉。
9. 穷愁:困顿忧愁。
10. 屠苏:古代春节饮用的药酒,相传可避瘟疫。按习俗,年少者先饮,年长者后饮,故“最后饮屠苏”亦含自叹年老之意。
以上为【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晚年贬谪途中所作,抒发了诗人对长期漂泊的厌倦、对年华老去的感伤以及对健康的深切祈愿。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意蕴深沉。诗人由除夜宿城外起兴,触景生情,既写岁月流逝之悲,又表达逆境中不失豁达的人生态度。尾联“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尤为动人,展现了苏轼一贯的坚韧与乐观,在困顿中仍怀抱希望,体现了其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
以上为【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晚年贬谪期间所作,题为“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之一,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中的复杂心境。首联“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开门见山地道出多年流徙之苦,三度除夜在外度过,使他对仕途奔波产生深切厌倦。“直恐”二字透露出内心的无奈与忧虑。颔联“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进一步刻画年迈之感——新年换历本是寻常事,但对于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而言,每翻一页都意味着生命又近终点,因而“怕看”。而“拟学旧桃符”则寄托了返璞归真、安度晚年的愿望。
颈联笔锋一转,写自然之景:“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春意萌动与自身衰老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凄凉。一个“偏”字,似有天意捉弄之感,强化了诗人作为“病客”的孤独无助。尾联陡然振起,“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将全诗情绪推向高潮。尽管身处穷困忧愁之中,诗人仍愿以此换取健康长寿,哪怕只能最后饮下屠苏酒,也在所不惜。这种在苦难中依然保持希望的态度,正是苏轼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
全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从漂泊之叹到年老之悲,再到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展现了苏轼深沉的生命意识与超然胸怀。语言平实而不失隽永,意境苍凉而蕴含暖意,堪称晚年羁旅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东坡诗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此诗即体现其自然流畅、情真意切之风。
2. 清代纪昀评此诗:“语极沉痛,而气尚舒展,不堕衰飒,坡公晚岁胸襟可见。”(《瀛奎律髓汇评》引)
3. 《历代诗话》载:“‘但把穷愁博长健’一句,在困顿中见骨力,非胸中有大志者不能道。”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此等诗,非身经播迁、老病交攻者不知其味。‘不辞最后饮屠苏’,尤见倔强之致。”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在论及苏轼晚年作品时指出:“愈到晚年,愈能于哀感中出旷达,于琐细处见深情。”此诗正合此评。
以上为【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