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王安石堆造假山,山中形态奇特、怪异多姿。
虽然人们都知道这山是人工伪造的,但无奈主人却十分喜爱。
以上为【假山】的翻译。
注释
1. 假山:人工堆叠的山石景观,常用于园林布置。
2. 安石: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 作假山:建造假山,此处可能实指,也可能为象征性说法。
4. 诡怪:奇异怪诞,形容假山形态奇特。
5. 虽然知是假:明知道是人为伪造之物。
6. 争奈:怎奈、无奈,表示尽管有某种情况却无法改变结果。
7. 主人:指建造假山者,即王安石。
8. 爱:喜爱,偏爱,含有执着之意。
9.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政见不同。
10. 此诗真伪存疑:目前《苏轼诗集》中未见此诗,历代文献亦罕见著录,多数学者认为此诗可能为后人托名之作。
以上为【假山】的注释。
评析
这首题为《假山》的短诗,传为苏轼所作,实则其真实性存疑。从内容看,诗以“假山”为题,借物讽世,表面上描写王安石营建假山之事,实则暗含对当时政坛风气或人物性格的批评。诗中“虽然知是假,争奈主人爱”两句尤为深刻,揭示了一种明知虚假却仍执迷不悟的社会心理,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宋人以诗议政、托物言志的传统。
以上为【假山】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仅四句,却意蕴丰富。首句“安石作假山”直陈其事,点明人物与行为;次句“其中多诡怪”描绘假山之形貌,用“诡怪”一词已隐含贬义,暗示其不合自然、矫揉造作。第三句“虽然知是假”转折而入哲理层面——众人皆知其伪,理性上清楚这是人造之物;然而第四句“争奈主人爱”陡然拉回现实,情感战胜理智,主人沉溺于自己营造的虚幻之美中。这种反差极具张力,令人深思。
结合历史背景,王安石推行新法,改革激进,被反对派视为“变乱祖制”“矫饰立异”,苏轼作为旧党代表,对其多有批评。因此,“假山”或可视为对新政的隐喻:看似奇巧壮观,实则人为强造,脱离实际,而推行者却执迷不悔。诗中不着一骂字,而讥讽之意自现,正是宋诗“以理趣胜”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假山】的赏析。
辑评
1. 目前尚无可靠文献记载宋代至清代学者对此诗的评论。
2. 《全宋诗》未收录此诗,中华书局版《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亦无此篇。
3. 清代《宋诗钞》《东坡全集》等通行本均不见此诗。
4. 近现代苏轼研究权威如王水照、朱靖华等人的著作中,未提及此诗。
5. 当代学术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国学大师网、汉典古籍)中,此诗出处不明,多标注为“存疑”或“民间流传”。
6. 综合考辨,此诗极可能为后人伪托苏轼之名所作,借以表达对王安石变法的讽刺。
以上为【假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