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已是满头白发、容颜苍老的五十三岁之人,家人却硬要我换上春衫试穿。
早朝归来,两袖间还沾满了宫廷中的天香气息,头上插着银色的幡胜,惹得儿孙们在一旁含笑打趣。
以上为【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和子由:指苏轼与其弟苏辙(字子由)唱和之作。
2. 除夜元日:除夕与元旦之交,即农历年末与年初交替之时。
3. 省宿:在官署中值夜,此处指在尚书省值宿。
4. 致斋:为祭祀或重大典礼前进行斋戒,此处指元日大典前的斋戒准备。
5. 白发苍颜五十三:苏轼作此诗时年五十三岁,时在元祐年间(约公元1088年)。
6. 春衫:新春时节所穿的新衣,象征迎新之意。
7. 朝回:早朝结束后归来。
8. 天香:原指天上仙香,此处借指宫廷中焚香的气息,象征朝廷威仪。
9. 银幡:古代立春或元日时头戴的银制幡胜,用以辟邪迎新。
10. 阿咸:晋代阮咸称其侄为“阿咸”,后世用作对子侄辈的称呼,此处指苏轼的儿孙或晚辈。
以上为【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日与除夜交替之际,于省中值宿斋戒时所作,共三首之一。此为首章,通过描写年老之身被迫试穿春衫、朝罢归来仍带御香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家庭温情的体味。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士大夫的庄重,又不失家庭生活的温馨幽默。诗人以“白发苍颜”自述年迈,却在“银幡笑阿咸”中流露出天伦之乐,体现了苏轼晚年复杂心境中的一丝暖意。
以上为【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第一人称口吻展开,开篇即以“白发苍颜五十三”直陈年老之态,语气中透露出几分无奈与自嘲。然而“家人强遣试春衫”一句,笔锋一转,展现出家庭的温情与节日的喜庆氛围。“强遣”二字看似被动,实则暗含家人对长者的关爱与节日仪式感的坚持。后两句写朝罢归来,细节生动:“两袖天香满”写出诗人参与国家大典后的荣耀感与沉浸其中的余韵;“头上银幡笑阿咸”则画面感极强,既有老者戴饰的滑稽感,又有晚辈嬉笑的天伦之乐,形成庄谐并存的意境。全诗短小精悍,融个人感慨、仕途身份与家庭生活于一体,体现了苏轼“平淡中见深味”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虽浅近,情味悠长,老境与亲情交织,读之令人莞尔。”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天香’‘银幡’皆朝廷之象,而‘笑阿咸’则归于家庭,一庄一谐,自然成趣。”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载:“东坡晚年诗,渐入平淡,此等作不假雕饰,而情致宛然,真得陶、白之遗意。”
以上为【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