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早已对卧在沙中的细肋鱼感到厌倦,而通印长鱼这般珍品又有谁肯分给我呢?
热心助人的东平贵公子,连贵人都不肯给予的东西,却偏偏送给了苏某人。
以上为【走笔谢吕行甫惠子鱼】的翻译。
注释
1. 走笔:提笔疾书,形容写作迅速。
2. 吕行甫:苏轼友人,生平事迹不详,应为东平人。
3. 子鱼:一种小型鱼类,此处特指“通印长鱼”,可能为福建一带名产,体长而银白,又称“丁香鱼”或“绣针鱼”,因产于福建惠安(古称“惠安通印里”)而得名“通印鱼”。
4. 卧沙细肋:指普通的小鱼,栖于沙中,肉质松散,不如子鱼鲜美。“细肋”形容其骨细肉薄。
5. 通印长鱼:即子鱼,因产于通印(今福建惠安)而得名,形长而细,味道鲜美,宋代被视为珍馐。
6. 好事:热心、乐于助人。
7. 东平:地名,今山东东平,吕行甫籍贯。
8. 贵公子:尊称吕行甫,出身高贵而有风度。
9. 贵人:权贵之人,此处泛指地位高者。
10. 苏君:苏轼自称,谦称。
以上为【走笔谢吕行甫惠子鱼】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答谢吕行甫赠送子鱼(即通印长鱼)所作,语言简练,情感真挚。诗中通过对比“卧沙细肋”与“通印长鱼”,表达了诗人对寻常之物的厌倦和对珍贵馈赠的珍视。后两句以“贵人不与与苏君”突出吕行甫的厚意与知遇之情,既含感激,又带自嘲,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与幽默。全诗看似平淡,实则情味深长,是典型的酬赠佳作。
以上为【走笔谢吕行甫惠子鱼】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虽短小,却层次分明,寓意丰富。前两句以“卧沙细肋”与“通印长鱼”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代表平凡粗劣之食,后者象征稀有美味,暗喻诗人生活境遇的困顿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一个“厌”字,流露出长期清苦生活的无奈。后两句笔锋一转,赞美吕行甫的慷慨与情谊——连权贵都不易获得的珍品,竟特意赠予自己,足见其情意之重。
“贵人不与与苏君”一句尤为精彩,表面看是说物之难得,实则凸显吕行甫超越世俗眼光的真诚相待。这种“不以位取人”的品格,正是苏轼最为珍视的人际关系。全诗语言朴素,却饱含深情,既有士人之间的雅致馈赠之礼,也透露出苏轼身处逆境仍不失豁达的精神风貌。在平淡叙述中见真情,在对比反衬中显人格,堪称宋人酬赠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走笔谢吕行甫惠子鱼】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二引查慎行语:“此诗以鱼为引,实写人情冷暖。‘贵人不与与苏君’,语似平而意极深,非深交不能道。”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批:“语浅意深,得风人之遗。末二句有感激不尽之意,而辞气不迫,苏公之妙在此。”
3. 《宋诗钞·东坡集钞》评:“以微物寄深情,不事雕琢而自然动人。吕君之惠,苏子之感,俱在言外。”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绝句贵含蓄,此诗正以含蓄胜。通印鱼之珍,不在口腹之欲,而在知音之赠。”
以上为【走笔谢吕行甫惠子鱼】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