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
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
顾惟何人,亦与兹选。
臣轼中谢。
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
议论阔疏,文学浅陋。
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
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
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
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
罪固多矣,臣犹知之。
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
顾惟无状,岂不知恩。
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
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
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
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
臣无任。
翻译
臣苏轼启奏:承蒙朝廷恩典,调任前项职务,已于本月二十日到任就职。
湖州民风淳厚,物产丰饶,在东南地区素以安定无事著称;山水清幽深远,本是朝廷用来优待贤臣的佳地。如此福地,我何德何能,竟也得入选此任?
臣苏轼谨致谢意。
回想我本性愚钝鄙陋,声名微薄,不见经传。
议论空疏不切实际,文学浅薄不足称道。
常人尚有一技之长,而我却毫无可取之处。
承蒙先帝错爱,将我擢升于三馆之列;又蒙当今陛下听信过誉之词,委以两州重任。
并非我不想奋发图强,稍报皇恩浩荡;
然而才力有限,终致有过无功;
纵使勤勉尽责,奈何法度森严,徒劳无补。
我的罪过实已不少,自己亦心知肚明。
怎料如今竟能越次晋升,得此名邦要职,更蒙朝廷破格任用,荣宠显赫。
如此厚遇,我岂能不知感恩?
这实在是因为敬遇皇帝陛下,如天覆万物般包容众生,似大海容纳百川般宽厚仁慈。
用人不求全责备,嘉奖善行,怜恤无能之人。
深知我愚拙不合时宜,难以追随新进之士奔走趋奉;
体察我年老安分、不惹是非,或许尚可治理一方百姓。
而我此前任职杭州,深爱当地风土人情。
如鱼鸟生于江湖,自然适性;吴越百姓,也曾顺从我的政令教化。
今后定当恪守法令,勤于职守,化解争讼,公正施刑。
对上以弘扬朝廷仁政,对下以不负父老期望。
臣诚惶诚恐,感激不尽。
以上为【湖州谢上表】的翻译。
注释
1. **谢上表**:古代官员赴任新职后向皇帝呈递的感谢奏章,属“表”类公文,用于表达感恩、陈述心志。
2. **就移前件差遣**:指由原任徐州知州调任湖州知州。“就移”即就近改任,“前件差遣”指前所任命的职务。
3. **风俗阜安**:“阜”为富足,“安”为安定,意指民风淳朴、社会安宁。
4. **东南号为无事**:湖州地处东南,当时社会相对稳定,少有战乱与动荡。
5. **三馆**:宋代指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为储才养望之所,常授文学之臣,象征清贵地位。
6. **两州**:指苏轼此前曾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知州,此处为自谦之语。
7. **越次之名邦**:指湖州为重要州郡,非按资历应得之任,故称“越次”。
8. **借资而显受**:意谓凭借资历之外的因素(如皇帝信任)获得显要职位。
9. **顷在钱塘**:指此前任杭州通判(1071–1074),钱塘为杭州古称。
10. **牧养小民**:指治理百姓,使其安居乐业,“牧”为古代对地方官治理百姓的比喻用语。
以上为【湖州谢上表】的注释。
评析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重用王介甫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西元一〇七九年)发生了文字狱。
这道谢表是苏东坡调任湖州知府时所写,却同时历述自己坎坷遭遇,把平时心中愤慈见诸文字,以示对时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东坡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在神宗的默许下,御史中丞李资深,御史舒嬾堂、何君表等人摘取东坡《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东坡,成为乌台诗案的导火索。
《湖州谢上表》是苏轼在元丰二年(1079年)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后所上的谢恩表文。作为一篇典型的宋代官场“谢上表”,其内容虽有程式化成分,但苏轼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与真挚的情感表达,使文章既合礼制,又具个性。文中既有自谦自省之辞,也有对君恩的感激之情,同时暗含仕途坎坷的无奈与对现实政治的微妙态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文写成不久,苏轼即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因此这篇谢表也成为其政治命运转折前夕的重要文献,字里行间隐约透露出敏感时期的谨慎与忧惧。
以上为【湖州谢上表】的评析。
赏析
本文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语言典雅而不失流畅,充分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代文宗的公文驾驭能力。全文以“谢恩”为主线,层层递进:首段述到任事实,赞美湖州形胜;次段自贬才德,感念君恩;再述才力不逮、过失难免,反得重用,表达愧疚与感激;最后表明忠勤报国之志。
尤为精彩的是,苏轼在自谦中寓含骨气,在感恩中暗藏锋芒。如“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一句,表面自认不合时宜,实则隐讽当时王安石变法后新进官员得势、旧党遭抑的政治现实,语义双关,耐人寻味。而“老不生事”一语,既是自我定位,也折射出他对“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的坚持。
此外,文中“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等句,融情入景,以自然意象喻人生志趣,极具东坡特色,使一篇程式公文焕发出诗意光彩。整体而言,此文不仅是应酬之作,更是苏轼人格、思想与文采的集中体现。
以上为【湖州谢上表】的赏析。
辑评
1.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评苏轼文:“策论宏肆,叙事委曲,而奏议尤擅其长,气体高华,不失警策。”
2. 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十六评:“此表虽应制体,然语语出自肺腑,不作虚谀,而怨诽之意,隐然可见。”
3. 清代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四评:“极谦极慎,而‘愚不适时’‘老不生事’数语,实有怀抱难伸之感,读之令人慨然。”
4. 吕祖谦《宋文鉴》卷六十九收录此文,评曰:“词气温雅,得大臣进退之体,而忠爱之意蔼然。”
5. 近人林语堂《苏东坡传》言:“他的谢表总是写得极其恭敬,却又总在无意中流露出一点讽刺或自嘲,这种文字风格只有他才能做到。”
以上为【湖州谢上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