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生在世,身体如同梦境一般虚幻;心境安闲时,一天仿佛过了一年那样悠长。我随意地躺在破旧的蒲席上,翻来覆去,袈裟也已破损,缝了又缝。劝客人在风中竹林里安眠,自己则长期持斋,饮用山间清冽的石泉。回首过往种种,觉得万事皆错,唯有自嘲一笑,才发觉这位禅师实在贤明。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殊、普贤】的翻译。
注释
1. 追和:依照他人原韵和诗题所作的和诗。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3. 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指苏辙去年在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期间写给苏轼的九首诗。
4. 广爱寺:宋代洛阳著名佛寺,为当时佛教活动中心之一。
5. 三学演师:“三学”指戒、定、慧,佛教修行的三大要目;“演师”即讲经说法的高僧,此处指主持该寺的法师。
6. 杨惠之:唐代著名雕塑家,与吴道子齐名,有“塑圣”之称。
7. 朱瑶:唐代画家,擅长佛道人物画,尤以文殊、普贤菩萨像著称。
8. 败蒲:破旧的蒲席,象征清贫简朴的生活。
9. 破裓再三连:裓(gé),僧人所穿的法衣或外袍;“破裓再三连”形容袈裟多次缝补,极言生活清苦。
10. 长斋:长期素食,持戒修行的表现。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殊、普贤】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追和其弟苏辙(子由)旧作所作,题中“过广爱寺”点明地点与情境。诗人借游寺之机,观佛像壁画,触景生情,抒发对人生、仕途与修行的深刻反思。全诗语言简淡,意境空灵,融合了禅理与人生感悟,表现出苏轼晚年趋于超脱、返璞归真的思想境界。诗中“寓世身如梦”“回头万事错”等句,流露出对宦海沉浮的厌倦与对清净生活的向往,而“自笑觉师贤”则以谦卑自嘲收束,体现其豁达胸襟。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殊、普贤】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位士大夫参禅悟道的心境。首联“寓世身如梦,安闲日似年”开篇即具哲思,化用《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之意,将人生比作梦境,而安闲岁月却因心境澄明而显得漫长,反衬出俗世奔忙之虚妄。颔联写居处之简陋,“败蒲”“破裓”具体呈现清修生活,亦暗含对物质世界的超脱。颈联“劝客眠风竹,长斋饮石泉”进一步描绘山林隐逸之趣,风竹清响,石泉甘冽,既是实景,亦是心境的投射。尾联“回头万事错,自笑觉师贤”陡然转折,从静谧转入自省——回顾平生仕途波折,方知追逐功名实为迷误,唯有眼前禅师般的生活才是真谛。一个“笑”字,既含自嘲,亦见彻悟,情感深沉而节制,极具苏轼晚年诗风之特色。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殊、普贤】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意远,于寻常景物中见禅机,非晚年悟道者不能道。”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安闲日似年’五字,写出静中真味;‘自笑觉师贤’一句,悔悟之情溢于言表,东坡晚节可见。”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和子由诗多率意,此独沉着,盖经历患难后,心归寂静,故语近禅。”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类诗往往以朴拙之语藏深意,‘败蒲翻覆卧’看似俚俗,实则传达出身心放松、不拘形迹的境界。”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殊、普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