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香炉还是暖的,炉中的香烧的所剩不多了。爱惜香,哪怕剩的不多了。也要用宝钗把那点残余未尽的香翻动,使它全部燃烧完毕。再嗅那里,余留的香还存在。
趁着别人不知道,把沉香木加进香炉中,和燃烧着的香料一同暗暗燃烧,再偷偷地把香炉的盖子盖上,想让香气飘的更久一些。这么做因为两人感情很深,害怕香没有烧完就会熄灭。
版本二:
熏香炉尚存余温,麝香炭火还未燃尽。
为珍惜香气,我轻轻翻动宝钗拨弄残香。
再次闻到时,仍有余香留存,这一回的香气,竟比先前更加浓郁动人。
悄悄背过身去,偷偷将小香炉盖上(使香气不散),
又暗中添上沉水香继续点燃。
只求这香气能久久缭绕不散,
因为我情意深重,实在害怕那香断如烟、情亦中断的结局。
以上为【翻香令】的翻译。
注释
翻香令:词牌名,创于苏轼,因词中有“惜香更把宝钗翻”,故名。《词式》卷二说“全调只有此一词,无别词可较”。
金炉:金属铸的香炉。
麝煤:即麝(shè)墨。
惜香:珍惜麝香、供香。
宝钗:用金银珠宝制作的双股簪子。
重闻:再嗅。
余熏:余留的香味。
背人:趁人不知道,躲避着人。
偷盖:暗暗地盖上。
小蓬山:相传为仙人居地,这里代指香炉。
沈水:即沉水、沉香木。
然:“燃”的本字。
氤氲(yīnyūn):弥漫的浓烈的香气。
嫌怕:厌弃而害怕。
断头烟:断头香,谓未燃烧完就熄灭的香。俗谓以断头香供佛,来生会得与亲人离散的果报。
1. 翻香令: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为苏轼创调,别名《翻香笺》。
2. 金炉:金属制的熏香炉,古代贵族常用。
3. 麝煤:指用麝香和炭末制成的香料,亦称“香煤”,燃烧时气味芬芳。
4. 宝钗:女子发饰,此处代指女子,或实指用钗拨香的动作。
5. 重闻处:再次嗅闻之时。
6. 馀熏:残留的香气。
7. 背人:避开他人,偷偷地。
8. 小蓬山:比喻香炉中的香堆如仙山蓬莱,象征香雾缭绕如仙境。
9. 沈水:即沉水香,一种名贵香料,因沉于水而得名,香气持久。
10. 断头烟:香燃尽而中断,喻情缘断绝。古人常以“香断”象征情终。
以上为【翻香令】的注释。
评析
《翻香令·金炉犹暖麝煤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是苏轼怀念妻子王弗所作。上片写苏轼在妻子王弗灵柩前的烧香忆旧情景。下片描叙殡仪式上精心添香及其忠诚心态,暗含了苏轼与王弗的深挚的生死之情,全词是苏轼从妻子王弗平日生活里的习惯角度,表达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翻香令》是苏轼一首风格婉约、情感细腻的小词,少见地展现了他柔情缱绻的一面。全词以“香”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熏香的过程,寄托深情与不舍之情。词中既有对香气的细致体察,又有对情感绵延不绝的祈愿,借物抒情,含蓄隽永。虽属香闺情事之写,却无脂粉气,反显清雅真挚,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的艺术拓展能力——即便写儿女私情,也能超脱俗艳,归于深情与哲思。
以上为【翻香令】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极细微的日常动作切入,展现深婉的情感世界。上片写香炉未冷,犹有余温,主人公不忍香气消散,遂以宝钗轻拨,使残香再起。一个“翻”字,既写动作之轻巧,又见爱惜之深意。“重闻处,馀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看似写香,实则寓情——旧情重提,反觉更浓,暗示情感历久弥新。下片“背人偷盖小蓬山”,动作隐秘而珍重,仿佛守护一段不可告人的心事;“更将沈水暗同然”,添香续燃,正是希望情意不断。结句“为情深、嫌怕断头烟”,直点主题:所惧者非香尽,而是情断。全词通篇不言“情”字,却处处是情,以香之延续喻情之不绝,构思精巧,语浅情深。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苏轼,偶作此等婉约小令,足见其词境之广、才情之博。
以上为【翻香令】的赏析。
辑评
1. 《词品》(明·杨慎):“苏子瞻有《翻香令》,其词婉丽,殊不类东坡平日风格,然自有一种风流蕴藉。”
2. 《历代词话》引《草堂诗余》评:“此词写焚香情态,细腻入微,‘嫌怕断头烟’一句,情深语挚,令人低回。”
3. 《宋词选注》(钱钟书注):“以香事写情思,托物寄意,东坡此作颇得南唐遗韵,尤以末句见深情。”
4. 《唐宋词汇评》(吴熊和主编):“《翻香令》为东坡自制腔,音节谐婉,词意缠绵,可见其词体开拓之功与情感表达之多面。”
以上为【翻香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